筛分试验
实验室拥有众多大型仪器及各类分析检测设备,研究所长期与各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始终以科学研究为首任,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检测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为全国科学材料研发领域服务平台。
立即咨询筛分试验:颗粒材料粒度分析的基石方法
副标题: 原理、操作与应用指南
筛分试验是测定颗粒状物料(如砂、砾石、碎石、土壤、矿粉、化工原料等)粒度组成(或称颗粒级配)最经典、最直观的物理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一系列标准筛网,将物料按粒径大小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为材料选择、质量控制、工艺设计及理论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数据。
一、筛分试验的基本原理
筛分试验的核心原理是机械筛分。将已知质量的物料置于一套孔径自上而下依次减小的标准筛(筛子按孔径从大到小叠放)的最上层筛网上。通过机械振动或手工摇动,小于当前筛网孔径的颗粒(筛下物)穿过筛网落入下一层更细的筛网或底盘上,而大于当前筛网孔径的颗粒(筛上物)则留在该层筛网上。如此逐层进行,最终物料被分成若干不同粒径范围的组份。
- 关键参数:
- 筛孔尺寸: 标准筛的孔径,以毫米(mm)或微米(µm)表示,遵循特定的标准系列(如ISO、ASTM、GB等)。
- 筛余量: 停留在某一筛网上的物料质量。
- 通过量: 通过某一筛网的物料质量。
- 筛余百分率: 某一粒径组份的质量占总试样质量的百分比。
- 累计筛余百分率: 大于某一筛孔尺寸的所有组份的质量百分率之和。
- 通过百分率: 小于某一筛孔尺寸的所有组份的质量百分率之和(= 100% - 累计筛余百分率)。
二、筛分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 确定粒度分布: 获得物料中不同粒径颗粒所占的比例,绘制粒度分布曲线(筛分曲线),直观反映物料的整体粗细程度和均匀性。
- 材料分类与规格控制: 判断物料是否符合特定工程或产品对粒度的要求(例如混凝土用砂的级配区、沥青混合料集料的规格、过滤介质的粒径范围等)。
- 工艺优化: 为破碎、研磨、分选等加工工艺提供依据,优化设备参数和流程。
- 质量控制与验收: 在生产和使用环节,监控原材料和产品的粒度稳定性。
- 科学研究: 研究颗粒物料的物理性质(如渗透性、压实性、流动性、反应活性等)与粒度分布的关系。
- 土工试验基础: 在土壤力学中,筛分是确定土样颗粒组成的第一步,用于土壤分类(如确定砂、砾石含量)。
三、筛分试验所需仪器设备
- 标准试验筛: 一套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金属丝编织网筛或金属穿孔板筛。筛框通常为圆形或方形,筛网牢固安装在筛框上。筛子按孔径大小依次嵌套,最大孔径筛在上,最小孔径筛在下,最底部为接料底盘,最顶部有筛盖。
- 振筛机: 提供标准化振动或拍击的机械装置,确保筛分效率和一致性。对于精细物料或要求高的场合,振筛机是必需的。
- 天平: 精度满足试验要求(通常精确到0.1%或0.1g,视样品量和要求而定),用于称量试样总质量及各筛余量。
- 烘箱: 用于烘干试样(尤其含水分物料),确保试验结果基于干质量(除非试验规程允许湿筛)。
- 毛刷: 软毛刷用于清理筛网上的颗粒,防止堵塞。
- 盛料容器及辅助工具: 样品盘、勺子、分样器等。
四、筛分试验操作步骤(干筛法通用流程)
- 试样制备:
- 按相关标准规定的方法从大批物料中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 若物料潮湿或含泥,需将试样放入烘箱(通常105±5°C)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
- 根据最大粒径和标准规定,确定所需的试样最小质量。
- 用分样器或四分法将总样缩分至试验所需质量(记录为M总)。
- 套筛组装: 将选好的一套标准筛,按孔径从大到小的顺序自上而下叠放(最大孔径筛在顶部),最下方放置接料底盘,顶部盖上筛盖。
- 试样装入: 将称量好的干燥试样(M总)小心倒入最顶层的筛子中。
- 筛分过程:
- 手工筛分: 双手握住套筛,在平整台面上,以约150次/分的速率,按顺时针、逆时针及上下方向轻轻摇动和拍打套筛。持续规定时间(通常几分钟),直至各筛每分钟通过的物料量小于试样总质量的0.1%为止。
- 机械筛分: 将装有试样的套筛牢固安装在振筛机上,设定规定的振动/拍击频率和时间(通常5-15分钟)。启动振筛机。
- 筛余物称量:
- 筛分结束后,小心取下套筛。
- 依次将每个筛子及底盘上的物料分别倒入已知质量的样品盘中。
- 用软毛刷轻轻刷净筛网背面及筛框上的附着颗粒,并入对应筛级的样品中。
- 称量每个筛上物(筛余物)的质量(m1, m2, ..., mn)和底盘上的物料质量(m底)。记录所有质量。
- 数据校验: 计算所有筛余物质量与底盘物料质量之和(Σm筛余)。Σm筛余与试样总质量M总的差值(损失量)应不超过M总的1%(或按具体标准要求)。若超差,试验需重做。
-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 计算各筛余百分率:
(单个筛余质量 mi / M总) × 100%
- 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Ai):从最大孔径筛开始,逐级累加该筛及以上所有筛的筛余百分率。
- 计算通过百分率(Pi):
Pi = 100% - Ai
(Ai为对应筛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 绘制筛分曲线(粒度分布曲线):通常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以筛孔尺寸(对数坐标)为横坐标,通过百分率(算术坐标)为纵坐标,将各筛孔对应的通过百分率点连成平滑曲线。
- 计算特征粒径:如d10(有效粒径,通过率为10%对应的粒径)、d30、d60(控制粒径)、d50(中值粒径)、不均匀系数Cu(=d60/d10)、曲率系数Cc(=(d30)²/(d60*d10))等(常用于土壤及集料分析)。
- 填写筛分试验记录表。
- 计算各筛余百分率:
五、试验注意事项与误差控制
- 代表性取样: 这是获得可靠结果的前提。
- 试样干燥: 确保试样完全干燥(水分会影响颗粒流动性和称量精度),除非规程允许湿筛。
- 筛网完好性: 试验前检查筛网是否有破损、变形或堵塞。筛孔尺寸需定期校验。
- 筛分时间与强度: 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避免筛分不足(颗粒未充分分离)或过度筛分(颗粒破碎)。
- 称量精度: 使用合适量程和精度的天平,仔细称量。
- 损失控制: 操作轻柔,防止物料溅出;毛刷清理彻底但避免损坏筛网。
- 筛分方式选择: 对含细粒或易团聚的物料,可能需采用湿筛法(加水辅助分散)或结合沉降法分析。
- 标准一致性: 筛子规格、筛分时间、结果计算方法等必须严格遵循所采用的试验标准(如GB/T 14684《建设用砂》、GB/T 14685《建设用卵石、碎石》、ASTM C136/C136M、ISO 3310-1等)。
六、筛分试验结果的应用
- 工程材料评价: 确定骨料级配是否符合混凝土、沥青混合料、基层材料等的规范要求。
- 土壤工程分类: 作为土壤分类(如《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的基础数据。
- 过滤介质选择: 确定砂滤料、活性炭等过滤材料的有效粒径和不均匀系数。
- 研磨工艺优化: 评估研磨产品的细度,指导磨机调整。
- 产品质量控制: 监控粉末、颗粒状工业产品(如化肥、催化剂、颜料)的粒度规格。
- 科学研究: 分析颗粒物料堆积密度、孔隙率、渗透性、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与粒度分布的关系。
筛分试验以其原理简单直观、设备相对普及、成本较低的优势,成为颗粒物料粒度分析不可或缺的常规方法。掌握其标准操作流程、理解数据处理方法并严格遵守注意事项,是获得准确、可靠粒度分布数据的关键。这些数据为材料应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尽管现代激光衍射等粒度分析技术发展迅速,筛分试验因其结果的直观性和在某些粒径范围(特别是粗颗粒)的准确性,仍在众多领域保持着核心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