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药物监测(TDM)
- 确保长期用药(如避孕或癌症治疗)患者的血药浓度处于有效范围,避免过量或不足。
- 依从性评估
- 确认患者是否按医嘱规律用药。
- 异常出血排查
- 用于不明原因阴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分析,排除药物过量或代谢异常。
- 生殖内分泌研究
- 评估卵巢功能、孕激素水平及相关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
- 样本类型:血清、血浆(EDTA抗凝)。
- 采集时间:
- 避孕或激素治疗:通常于服药后12-24小时检测稳态浓度。
- 急性中毒:随时采集。
- 注意事项:避免溶血,样本需4℃保存或冰冻运输(长期保存需-20℃以下)。
-
- 原理:标记抗体与MPA结合,通过荧光或化学发光定量。
- 优点:快速(1-2小时出结果)、成本低。
- 局限:可能与其他孕激素(如黄体酮)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假阳性。
-
- 原理:色谱分离后,质谱精确检测分子量。
- 优点:高特异性、灵敏度(可检测ng/mL级),适用于复杂样本。
- 局限:设备昂贵、操作复杂,耗时较长(4-6小时)。
- 治疗剂量下血药浓度:
- 避孕(肌注150mg/3个月):稳态浓度约1-3 ng/mL。
- 子宫内膜癌治疗(口服400-600mg/日):峰浓度可达20-50 ng/mL。
- 个体差异:肝肾功能、代谢酶活性(如CYP3A4)可能影响浓度。
结果 | 可能原因 | 临床应对 |
---|---|---|
浓度升高 | 药物过量、代谢障碍(肝病)、药物相互作用 | 调整剂量、排查肝损或联合用药情况 |
浓度过低 | 依从性差、吸收不良、加速代谢 | 加强用药教育、换用给药方式(如肌注) |
未检出 | 未遵医嘱、样本采集时间不当 | 重新评估用药史、确认采血时机 |
- 干扰因素:
- 含雌激素药物可能影响代谢酶活性。
- 免疫分析法中,交叉反应可能导致假性升高(如与地屈孕酮交叉)。
- 动态监测建议:
- 长期用药者每6-12个月检测一次,剂量调整后2-4周复查。
- 结果结合:需同步评估患者症状(如出血模式)、肝功能及雌激素水平。
- 案例1:45岁女性,子宫内膜癌术后接受MPA治疗,检测发现浓度持续低于阈值,调整口服为肌注后浓度达标。
- 案例2:年轻女性避孕后异常出血,MPA检测显示浓度过高,减少剂量后症状缓解。
转成精致网页
上一篇:干物质(固形物)检测下一篇:呋喃虫酰胺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