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测的核心意义
- 验证消毒效果:确认消毒程序是否有效杀灭或清除微生物。
- 预防院内感染:通过微生物残留量评估器械的使用安全性。
- 流程优化依据:基于检测结果调整消毒参数(如时间、温度)。
二、关键检测项目
1. 需氧菌总数(Total Aerobic Microbial Count, TAMC)
- 检测目标:需氧及兼性厌氧菌的总量,反映器械表面或内部残留的微生物污染水平。
- 适用对象:所有消毒后的重复使用器械(如手术钳、内窥镜)。
- 合格标准:
- 高度危险性器械(接触无菌组织):无菌检测(不得检出活菌)。
- 中度危险性器械(接触黏膜):≤20 CFU/件(CFU:菌落形成单位)。
- 低度危险性器械(接触皮肤):≤200 CFU/件。
2. 厌氧菌总数(Total Anaerobic Microbial Count, TYMC)
- 检测目标:专性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适用于侵入性器械(如骨科植入物)。
- 方法:使用厌氧培养箱或厌氧袋,培养温度37℃,时间5~7天。
3. 特定致病菌筛查
- 目标菌种:
- 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口感染风险)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强)
- 大肠埃希菌(粪源性污染标志)
- 白色念珠菌(真菌污染)
- 检测意义:致病菌检出直接判定为消毒不合格。
4. 湿热灭菌器械的生物学监测
- 方法:嗜热脂肪杆菌芽孢作为指示菌,培养后检测是否存活。
- 合格标准:无菌生长(若阳性需立即追溯灭菌流程)。
三、检测标准化流程
1. 采样方法
- 表面擦拭法:无菌棉签蘸取中和剂(如硫代硫酸钠),涂抹器械表面(面积≥25 cm²)。
- 冲洗液法:向管腔类器械(如导管)注入无菌生理盐水,震荡后取液体培养。
- 直接接种法:将器械接触琼脂培养基表面(适用于小型器材)。
2. 培养基选择
- 需氧菌: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培养48小时。
- 厌氧菌:哥伦比亚血琼脂(厌氧环境),培养5~7天。
- 真菌:沙氏葡萄糖琼脂(SDA),培养5天。
3. 结果计算
- 公式:微生物总数(CFU/件)= 平均菌落数 × 稀释倍数
- 校正要求:若多个稀释度均长菌,采用“菌落数在30~300 CFU”的有效稀释度。
四、检测方法对比
方法 | 传统培养法 | 快速ATP生物发光法 | 分子生物学法(PCR) |
---|---|---|---|
耗时 | 2~7天 | 5~30分钟 | 4~6小时 |
灵敏度 | 高 | 中等 | 极高(可检测死菌) |
适用场景 | 常规检测 | 现场快速筛查 | 高危致病菌鉴定 |
五、结果判定与处理
- 合格判定:需氧/厌氧菌总数及致病菌均符合标准。
- 不合格处理:
- 立即停用同批次器械。
- 追溯消毒流程(温度、时间、包装完整性)。
- 复检后仍不合格需更换消毒方案。
六、质量控制要点
- 采样代表性:同一批次至少抽取3~5件样本。
- 中和剂验证:确保中和剂能完全灭活残留消毒剂(如含氯制剂需硫代硫酸钠中和)。
- 空白对照:每批次检测需设置阴性对照(无菌生理盐水)排除污染。
七、特殊器材检测规范
- 软式内镜:按《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检测部位需包括活检管道和表面凹槽。
- 植入物:灭菌后需进行无菌试验(薄膜过滤法),抽样量≥5%且不少于10件。
八、国际标准参考
- ISO 11737-1:医疗器械灭菌微生物学方法(通用)。
- AAMI ST79:美国医疗器材灭菌指南(针对湿热/环氧乙烷灭菌)。
上一篇:原油、常压渣油和减压渣油馏分沸程分布的测定检测下一篇:抑菌效力检查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42
40
46
40
51
41
44
50
46
48
37
32
32
32
29
32
29
28
24
27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