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菌效力检查:检测项目与方法详解
一、检测项目分类与原理
-
- 目的:模拟产品被微生物污染后,测定防腐剂对微生物的杀灭或抑制作用。
- 关键步骤:
- 接种微生物:选择标准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等),按一定浓度(通常为 105∼106 CFU/mL105∼106CFU/mL)添加到待测样品中。
- 时间点检测:在预设时间(如0、7、14、28天)取样,通过平皿计数法或膜过滤法检测存活微生物数量。
- 结果判定:计算菌落数下降对数值(Log值),如细菌需下降≥3 Log(7天)、真菌≥1 Log(14天),且28天内持续抑制。
-
- 目标菌种:根据不同产品类型选择特定致病菌,如:
- 滴眼液: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 注射剂:需无菌要求,通常不适用抑菌效力测试(除非含防腐剂)。
- 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检测是否含有限定微生物。
- 目标菌种:根据不同产品类型选择特定致病菌,如:
-
- 检测手段: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等定量分析防腐剂实际浓度,确保其在有效范围内。
二、检测方法选择
- 平皿计数法:适用于非抑菌性基质(如乳膏),直接涂布计数。
- 膜过滤法:针对液体样品,通过过滤去除防腐剂后培养残留微生物。
- 最大可能数法(MPN):用于低微生物负荷样品的概率统计。
三、影响因素与关键控制点
- 产品理化性质:pH、粘度、乳化状态可能影响防腐剂活性。
- 微生物种类:细菌芽孢、真菌孢子耐受力强,需延长观察周期。
- 接种均一性:确保微生物在样品中分散均匀,避免局部失活。
- 中和剂选择:在培养前需中和防腐剂,防止假阴性结果(如使用卵磷脂、吐温80)。
四、国际标准与评价依据
- USP 〈51〉:要求细菌在14天内下降3 Log,28天不反弹;酵母/霉菌14天内不增殖。
- EP 5.1.3:分类为“A(强效)”至“D(无效)”,根据Log下降值分级。
- ChP 1121:与USP类似,强调28天的持续抑菌能力。
- 细菌:14天下降≥2 Log,28天≥3 Log。
- 真菌:28天菌落数≤初始值。
五、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
- 多剂量注射剂:含苯酚或间甲酚的产品需通过挑战试验证明有效期内的抑菌能力。
- 外用制剂(乳膏/凝胶):易滋生真菌,需额外检测黑曲霉的抑制效果。
- 滴眼液:重点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常见污染源)的杀灭速度。
六、
上一篇:消毒医疗器材微生物总数检测下一篇:拉伸弹性模量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40
42
40
46
40
51
41
44
50
46
48
37
32
32
32
29
32
29
28
24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