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白质检测的主要方法
1. 凯氏定氮法(Kjeldahl Method)
- 原理:通过测定样品中的总氮含量,乘以蛋白质换算系数(通常为6.25)估算蛋白质含量。
- 步骤:消解样品→蒸馏→滴定。
- 优点:经典方法,适用于固体、液体样品,常用于食品行业(如牛奶、谷物)。
- 缺点:耗时(需数小时)、无法区分蛋白质与非蛋白氮(如尿素)。
- 适用场景:食品质量监控、饲料分析。
2. BCA法(Bicinchoninic Acid Assay)
- 原理:在碱性条件下,Cu²⁺被蛋白质还原为Cu⁺,与BCA试剂结合生成紫色复合物,在562 nm处测吸光度。
- 优点:灵敏度高(检测下限1-20 μg/mL),抗表面活性剂干扰能力强。
- 缺点:受螯合剂(如EDTA)和高浓度还原剂影响。
- 适用场景:细胞裂解液、血清、含去污剂的样品。
3. Bradford法
- 原理:考马斯亮蓝G-250染料与蛋白质结合后发生颜色变化(棕色→蓝色),在595 nm处测定吸光度。
- 优点:快速(5-15分钟)、操作简单。
- 缺点:对不同蛋白质响应差异大(需使用同源标准品)。
- 适用场景:常规实验室检测、酶活性测定。
4. Lowry法(Folin-酚试剂法)
- 原理:蛋白质与Cu²⁺在碱性条件下形成复合物,进一步还原磷钼酸-磷钨酸试剂生成蓝色产物,在750 nm处检测。
- 优点:灵敏度高于Bradford法。
- 缺点:步骤繁琐,受酚类、糖类等物质干扰。
- 适用场景:纯化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5. 紫外吸收法
- 原理:利用蛋白质中酪氨酸、色氨酸在280 nm处的紫外吸收特性。
- 优点:无需试剂,快速无损。
- 缺点:核酸(260 nm吸收)会干扰结果,需通过经验公式校正。
- 适用场景:纯化蛋白质溶液(如色谱分离后的样品)。
6. 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原理: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通过酶标二抗催化底物显色,定量目标蛋白。
- 优点:特异性高,可检测复杂样品中的低丰度蛋白。
- 缺点:需特定抗体,成本较高。
- 适用场景:疾病标志物检测(如肿瘤蛋白)、生物制药质控。
7. SDS-PAGE结合Western Blot
- 原理:通过电泳分离蛋白质,转膜后利用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
- 优点:可同时分析分子量及含量。
- 缺点:操作复杂,适用于相对定量。
- 适用场景:研究蛋白质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
二、检测项目的选择依据
- 样品类型:成分复杂性(如是否含脂类、糖类、去污剂)。
- 灵敏度需求:微量样品可选BCA法或荧光标记法。
- 检测速度:快速筛查常用Bradford法或紫外吸收法。
- 设备条件:分光光度计、酶标仪或专业设备的可用性。
- 预算:凯氏定氮法和ELISA的成本差异显著。
三、特殊场景的检测技术
- 荧光法(如NanoOrange、SYPRO Orange):通过荧光染料标记蛋白质,灵敏度达ng级,适用于微量样品。
- 质谱法:精确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及含量,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
- 红外光谱法:快速无损检测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四、注意事项
- 标准品匹配:尽量选择与待测样品同源的蛋白质标准(如检测牛血清白蛋白使用BSA标准曲线)。
- 干扰物质处理:
- 去除脂类(有机溶剂萃取)、核酸(核酸酶消化)或还原剂(透析)。
- 重复实验:尤其是异质性样品需多次测定取平均值。
- 仪器校准:定期校验分光光度计波长及吸光度准确性。
五、应用领域
- 食品工业:凯氏定氮法认证蛋白质含量标签。
- 生物制药:BCA法监控纯化工艺中的蛋白回收率。
- 临床诊断:ELISA检测血清中的特定疾病标志物。
- 科研实验:Bradford法测定细胞裂解液总蛋白以标准化上样量。
六、
转成精致网页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40
46
40
51
41
44
50
46
48
37
32
32
32
29
32
29
28
24
27
25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