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床气化用型煤检测项目解析
固定床气化技术作为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原料型煤的质量直接影响气化炉的运行效率、产气成分及设备寿命。为确保工艺稳定性和环保达标,固定床气化用型煤需通过多项严格的物理、化学及工艺性能检测。这些检测不仅能评估型煤的原料适配性,还能为工艺参数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一、物理性质检测
1. 机械强度检测:
包括抗压强度和跌落强度测试,模拟型煤在运输、装炉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抗压强度要求≥600N/个,跌落强度需通过1.5米高度自由跌落3次后保持完整率≥85%。
2. 热稳定性检测:
在850℃高温下保持30分钟后冷却,测定破碎率≤10%。该指标反映型煤在高温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
3. 粒度组成分析:
采用标准筛分法检测粒径分布,要求25-50mm粒度占比≥90%,超限颗粒≤5%。均匀的粒度分布可保证气化床层透气性。
二、化学指标检测
1. 工业分析:
• 全水分(Mt)≤5%
• 灰分(Ad)≤18%
• 挥发分(Vdaf)8-12%
• 固定碳(FCd)≥65%
2. 元素分析:
重点检测硫含量(St,d≤0.8%)及碳氢元素比例,控制酸性气体排放及合成气热值。
3. 发热量测定:
采用氧弹热量计检测高位发热量(Qgr,d≥24MJ/kg),直接关联气化产气的能量密度。
三、工艺性能专项检测
1. 气化反应活性测试:
在CO₂气氛下测定950℃时的反应速度,要求反应活性指数≥80%,确保高效碳转化率。
2. 灰熔点检测:
通过灰锥法测定软化温度(ST≥1250℃),预防气化炉内结渣问题。
3. 孔隙率测定:
采用压汞法分析孔隙结构,适宜孔隙率(35-45%)可增强气固反应接触面积。
四、环保指标检测
1. 重金属浸出毒性:
依据GB5085.3检测铅、砷等重金属浸出量,需符合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2. 氯含量检测:
离子色谱法测定Cl≤0.15%,防止气化系统腐蚀及二噁英生成。
通过上述检测体系的全面把控,可确保固定床气化用型煤满足灰渣残碳量≤8%、有效气体成分(CO+H₂)≥70%的工艺要求。企业应依据GB/T 18856-2018《水煤浆气化用煤技术条件》及行业特定标准建立完善的检测流程,实现气化工艺的经济环保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