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及其加工品检测的重要性与核心内容
小麦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其品质安全直接影响着粮食产业链的稳定性和消费者健康。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小麦及其制品(如面粉、挂面、面包等)的质量控制需求持续升级。据统计,2022年我国小麦总产量达1.38亿吨,其中约75%经过深加工后进入消费市场。在此背景下,系统化的检测体系成为保障食品安全、规范市场秩序、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环节。检测内容不仅覆盖常规理化指标,更需要关注污染物残留、微生物风险及加工工艺合规性等多元化维度。
主要检测项目分类体系
一、原材料质量检测
1. 理化指标检测:包括水分含量(GB 5009.3)、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法)、湿面筋值(GB/T 5506.2)、容重(GB 5498)等基础参数,直接影响制粉品质
2. 微生物检测:重点筛查黄曲霉毒素B1(GB 2761)、呕吐毒素(DON)等真菌毒素污染
3. 农药残留检测:针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36种常用农药进行LC-MS/MS筛查(GB 23200.113)
二、加工制品专项检测
1. 面粉类产品:检测灰分(GB/T 5505)、白度(WSB/T 10002)、降落数值(AACC 56-81B)、过氧化苯甲酰(GB 2760)等加工助剂
2. 面条制品:评估蒸煮损失率(GB/T 35875)、断条率、拉伸强度等工艺参数
3. 烘焙食品:检测酸价(GB 5009.229)、过氧化值(GB 5009.227)及丙烯酰胺(GB 5009.204)等热加工产物
三、污染物及添加剂检测
1. 重金属污染:铅(GB 5009.12)、镉(GB 5009.15)、汞(GB 5009.17)等重金属元素的ICP-MS检测
2. 非法添加剂:包括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荧光增白剂等禁用物质的筛查
3. 转基因成分:采用实时荧光PCR法进行MON810、HB4等品系特异性检测
前沿检测技术应用
现代检测体系已形成"快速筛查+精准确证"的双轨机制: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实现原料品质的在线监控,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将农药多残留检测限降至0.01mg/kg,微流控芯片技术使现场快速检测时间缩短至15分钟。这些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使我国小麦制品出口合格率从2018年的97.3%提升至2023年的99.6%。
质量安全控制建议
建议生产企业建立三级检测体系:原料入厂实施批批检测,加工过程设置关键控制点在线监测,成品出厂前完成全项指标验证。第三方实验室应定期进行能力验证,确保检测数据符合 -CL01:2018要求。监管部门需加强快检技术推广应用,通过移动检测车、智能快检箱等设备提升基层监管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