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与总脂肪酸比值检测:临床意义与方法详解
一、检测项目的核心意义
-
- 心血管疾病:低DHA/总脂肪酸比与动脉粥样硬化、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
- 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患者中该比值常显著降低。
- 代谢综合征:比值异常可能提示胰岛素抵抗风险。
二、检测方法与技术
-
- 全血/血浆:反映短期摄入状态。
- 红细胞膜:更稳定,代表长期(约120天)脂肪酸水平。
- 母乳或婴儿配方奶:用于评估婴儿DHA摄入量。
-
方法 原理与特点 适用场景 气相色谱法(GC) 分离脂肪酸甲酯,需衍生化处理;高灵敏度,但耗时较长(~2小时)。 科研、临床常规检测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 无需衍生化,可区分同分异构体;成本较高,通量快(~30分钟)。 精准医疗、复杂样本分析 干血斑技术(DBS) 指尖血采集,便于远程运输;灵敏度略低,适合筛查和流行病学研究。 儿童、偏远地区筛查 -
- 样本前处理:脂质提取(Folch法/Bligh-Dyer法)→ 甲酯化→ 氮吹浓缩。
- 质量控制:内标物(如C13:0或C23:0)校正提取效率,确保重复性(CV<5%)。
三、结果解读与临床应用
-
- 健康成人:红细胞膜DHA/总脂肪酸比建议≥4%(美国心脏协会,AHA)。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推荐维持≥5%以支持胎儿神经发育。
- 婴儿:母乳喂养儿通常为0.3%-0.5%(总脂肪酸占比)。
-
- 比值偏低:建议增加DHA摄入(如每周2次深海鱼)或补充藻油DHA(200-300 mg/天)。
- 比值过高:需排查高脂饮食或代谢异常,警惕出血倾向(如联合抗凝治疗时)。
-
- 心血管高风险人群:每6个月检测一次,目标比值>4.5%。
- 早产儿:出生后3个月内每月监测,确保神经发育需求。
四、检测的局限性与注意事项
-
- 饮食影响:检测前72小时内高脂饮食可能导致血浆结果假性升高。
- 药物干扰:他汀类药物可能降低总脂肪酸水平,需结合用药史分析。
-
- 不同实验室间方法差异可能导致结果偏差,建议选择ISO 15189认证实验室。
- 红细胞膜检测需严格标准化离心条件(如3000×g,10分钟)。
五、未来研究方向
- 快速检测技术开发:便携式GC设备或荧光探针法,实现床旁即时检测(POCT)。
- 多组学关联分析:结合基因组(如FADS2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组数据,提升个体化营养指导精度。
- 人工智能辅助解读:通过大数据建立人群特异性参考区间,动态预测疾病风险。
结语
- Harris WS, et al. J Clin Lipidol. 2018;12(4):718-727.
-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
- EFSA Panel on Dietetic Products. EFSA Journal. 2010;8(10):1734.
上一篇:磺胺甲二唑(磺胺甲噻二唑)检测下一篇:咪喹莫特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