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槽法耐焊接热检测技术指南
一、检测原理与目的
- 验证材料(如基板、覆铜板、塑封元件)的耐高温性能;
- 检测焊接后是否存在分层、起泡、变形等缺陷;
- 评估元器件与PCB焊盘之间的热匹配性。
二、核心检测项目详解
1. 外观检查
- 检测方法:使用显微镜(20~40倍放大)或目视检查。
- 评估内容:
- 表面分层、起泡、裂纹;
- 焊盘与基材的剥离现象;
- 焊料浸润不良或过度氧化。
- 判定标准:依据IPC-A-610或JIS C 6481,缺陷面积不得超过规定阈值(如>5%判定不合格)。
2. 耐热时间测试
- 检测步骤:
- 将焊料槽温度设定至标准值(如260±5℃);
- 样品浸渍时间分为多组(如10s、20s、30s);
- 观察不同时间下的性能衰减规律。
- 关键参数:
- T288时间:基板在288℃下至分层的时间;
- T260时间:持续耐焊接热的最长时间(无失效)。
3. 热冲击循环测试
- 模拟场景:焊接工艺中的多次热冲击(如双波峰焊)。
- 方法:
- 将样品反复浸入焊槽(如5次循环,每次10s);
- 测试后检查机械强度与电气性能。
- 失效判据:裂纹扩展、电气导通性下降>10%。
4. 电气性能测试
- 检测项:
- 绝缘电阻(IR)变化;
- 导体间短路/断路;
- 高频信号传输损耗(针对高频板材)。
- 设备:万用表、LCR表、TDR(时域反射仪)。
5. 机械强度测试
- 剥离强度:测量焊盘与基材的粘合力(单位:N/mm);
- 弯曲试验:焊接后PCB的弯曲强度(依据IPC-TM-650 2.4.4);
- 焊点推拉力:评估焊点抗剪切/拉伸能力。
6. 微观结构分析
- SEM/EDS检测:
- 观察焊料与基材的界面结合状态;
- 分析金属间化合物(IMC)的厚度与均匀性(理想IMC厚度:1~3μm)。
- X射线检测:检查内部空洞、虚焊等问题。
7. 环境适应性测试
- 预处理条件:
- 高温高湿存储(如85℃/85%RH,48h);
- 冷热循环(-40℃~125℃,100次)。
- 目的:验证焊后材料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
三、检测设备与标准
设备名称 | 标准参考 | 适用项目 |
---|---|---|
焊料槽装置 | IPC-J-STD-003/JIS Z 3198 | 耐热时间、热冲击 |
金相显微镜 | IPC-TM-650 2.6.7 | 外观分层、裂纹分析 |
万能材料试验机 | ASTM D3359 | 剥离强度、弯曲试验 |
热重分析仪(TGA) | ISO 11358 | 材料热分解温度测定 |
四、常见失效模式与改进建议
- 分层/起泡:优化基材树脂体系(如提高Tg值),降低吸湿率;
- 焊盘剥离:改善铜箔与基材的粘结工艺;
- IMC过厚:缩短焊接时间或降低峰值温度。
五、
- IPC-A-610G: Acceptability of Electronic Assemblies.
- JIS C 6481:1996 印制电路板耐热性试验方法.
- IPC-TM-650 2.6.8: Thermal Stress, Solder Bath Method.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5
16
15
19
17
16
22
17
16
12
21
18
13
21
17
21
18
16
14
20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