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冲击检测:核心检测项目与实施要点
一、核心检测项目
-
- 高温/低温设定:根据产品使用场景选择极限温度值(如-65℃至+150℃)。
- 转换时间:要求温度切换速度≤5分钟(部分严苛标准需≤1分钟),确保达到“冲击”效果。
-
- 单次循环定义:包含高温保持→极速降温→低温保持→极速升温的完整过程。
- 循环次数:通常为50~100次,军工等高要求领域可能达500次以上。
-
- 温度驻留时间:确保样品内外温度充分稳定(如30分钟至2小时)。
-
- 功能性测试:电气性能(如导通性、绝缘电阻)、机械性能(如按键寿命、结构强度)。
- 物理损伤检查:外壳开裂、焊点脱落、材料分层、密封失效等。
- 化学分析:材料氧化、镀层腐蚀、密封胶老化等微观变化。
-
- 国际标准:IEC 60068-2-14、MIL-STD-810H Method 503.6。
- 行业标准:汽车电子常用ISO 16750-4,航空航天参考RTCA DO-160。
二、检测实施流程
-
- 样品在标准环境(如25℃、50%RH)中稳定24小时,记录初始状态。
-
- 使用双箱式或三箱式试验箱,实现高温(如+125℃)与低温(如-40℃)的快速切换。
- 记录每个循环的温度曲线,确保符合转换速率要求。
-
- 每隔10~20个循环暂停测试,进行功能抽检(如通电测试),及时发现失效。
-
- 测试后将样品置于常温环境恢复2小时,进行全面性能评估与解剖分析。
三、典型应用场景
- 电子元器件:IC芯片、PCB板在温度冲击下的焊点可靠性。
- 汽车部件:电池包、传感器在极寒与高温沙漠环境中的耐受性。
- 军工设备:机载设备在快速升降时的材料膨胀/收缩适应性。
- 新材料验证:复合材料、密封胶在温差下的疲劳寿命。
四、常见问题与对策
- 冷凝水干扰:在低温阶段提前氮气填充,避免水汽凝结。
- 温度过冲:优化试验箱PID控制参数,减少超调量。
- 样品放置:避免堆叠,确保气流均匀,防止局部温差。
五、
上一篇:电流测试:大信号工作时的输入和输出电容检测下一篇:色坐标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0
18
21
19
18
17
17
21
19
18
16
16
22
23
25
29
21
29
24
25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