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活性体外创面模型检测的核心检测项目
1. 基础抗菌活性评估
- 检测方法:
- 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在标准培养基中测定药物对目标菌的抑制或杀灭能力。
- 时间-杀菌曲线:动态监测抗菌剂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杀菌速率。
- 评价指标:MIC/MBC值、杀菌速率(如Log CFU减少量)。
- 意义:初步筛选有效抗菌剂,但需结合伤口模型进一步验证。
2. 生物膜相关抗菌性能检测
- 检测方法:
- 静态生物膜模型:在创面模拟基质(如胶原蛋白、纤维蛋白)中培养细菌生物膜,评估抗菌剂对成熟生物膜的渗透性和清除能力。
- 动态模型(如流动腔系统):模拟伤口渗出液流动条件下的生物膜形成与清除。
- 检测技术:结晶紫染色定量生物膜生物量、活/死菌荧光染色(CLSM)、扫描电镜(SEM)观察生物膜结构破坏。
- 评价指标:生物膜抑制率、生物膜内活菌数减少量、生物膜结构完整性。
- 意义:生物膜是慢性伤口难愈的核心因素,需针对性检测抗菌剂对其的破坏能力。
3. 创面微环境适应性检测
- 检测项目:
- pH敏感性:评估抗菌剂在不同pH(急性伤口pH≈5.5,慢性伤口pH≈7.4)下的活性变化。
- 缺氧耐受性:在低氧环境下(如厌氧培养箱)测试抗菌效果。
- 渗出液干扰:模拟伤口渗出液(含蛋白酶、盐离子等)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 评价指标:不同微环境条件下的抗菌活性保留率。
- 意义:确保抗菌剂在真实创伤复杂环境中的有效性。
4. 细胞相容性与促愈功能评估
- 检测方法:
- 细胞毒性:通过CCK-8或Live/Dead染色检测抗菌剂对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的毒性。
- 细胞迁移实验(划痕实验):评价抗菌剂对伤口愈合关键细胞迁移的影响。
- 炎性因子调控:检测抗菌剂对巨噬细胞极化(如IL-6、TNF-α vs. IL-10)的调节作用。
- 评价指标:细胞存活率、迁移速率、炎性因子表达水平。
- 意义:避免抗菌剂抑制伤口愈合,兼具抗感染与促修复的双重功能。
5. 抗菌持久性与缓释性能
- 检测方法:
- 药物释放动力学:在模拟伤口渗出液中测定抗菌剂的缓释曲线(如HPLC、紫外分光光度法)。
- 长效抗菌测试:多次接种细菌,评估抗菌剂的持续抑菌时间。
- 评价指标:药物释放半衰期、抗菌作用维持时间。
- 意义:适用于需长期覆盖的慢性伤口(如糖尿病足溃疡)。
模型选择与检测标准化挑战
- 常用模型分类:
- 静态模型: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无法模拟动态微环境。
- 动态模型(如灌注系统):更接近真实伤口,但设备复杂。
- 3D皮肤模型:含多层细胞和基质,可模拟表皮-真皮相互作用。
- 标准化难点:
- 伤口渗出液成分的统一(尚无国际标准配方)。
- 生物膜成熟度与模型的重复性问题。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2
24
17
15
20
18
19
17
22
15
18
20
16
17
22
23
17
21
22
23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