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检测:临床意义与检测项目详解
一、Na⁺检测的临床意义
-
- 内分泌疾病: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Addison病)。
- 肾脏疾病:急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
- 消化系统疾病:呕吐、腹泻、肠梗阻导致的电解质丢失。
- 神经系统疾病:脑外伤、脑卒中引起的钠代谢紊乱。
- 药物影响: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等可能导致低钠或高钠血症。
二、Na⁺检测的主要项目
-
- 临床应用:
- 诊断低钠血症(<135 mmol/L)或高钠血症(>145 mmol/L)。
- 评估脱水、水中毒、肾上腺功能异常等。
- 检测方法:
- 离子选择电极法(ISE):最常用,快速、准确,适用于自动化分析仪。
- 火焰光度法:传统方法,灵敏度高,但操作复杂,已逐渐被取代。
- 分光光度法:基于酶促反应或化学显色,适用于小型实验室。
- 临床应用:
-
- 临床应用:
- 鉴别低钠血症病因:尿Na⁺<20 mmol/L提示肾外丢失(如呕吐、腹泻);尿Na⁺>20 mmol/L提示肾性丢失(如利尿剂使用、盐皮质激素缺乏)。
- 评估肾脏浓缩功能及钠排泄分数(FEₙₐ)。
- 检测方法:同血清检测,需采集24小时尿或随机尿标本。
- 临床应用:
-
- 临床应用:辅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脑炎)或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
-
- 临床应用:囊性纤维化(CF)的筛查与诊断,汗液Na⁺>60 mmol/L为阳性指标。
三、样本采集与处理要点
-
- 空腹采血,避免溶血(红细胞内Na⁺浓度低,溶血对结果影响较小,但严重溶血可能干扰检测)。
- 使用肝素抗凝管(血浆)或促凝管(血清),避免EDTA或枸橼酸盐抗凝(可能干扰电极法)。
-
- 24小时尿需记录总尿量,混匀后取10 mL送检;随机尿需同时检测尿肌酐以校正浓度。
-
- 脑脊液需无菌操作采集,避免血液污染;汗液检测需通过离子电渗法刺激汗腺分泌。
四、质量控制与参考范围
-
- 室内质控:每日使用高、中、低浓度质控品监测仪器稳定性。
- 室间质评:参与实验室间比对,确保结果准确性。
-
- 血清/血浆Na⁺:135–145 mmol/L(成人);新生儿略低(133–146 mmol/L)。
- 尿液Na⁺:24小时排泄量40–220 mmol/24h,随机尿浓度20–130 mmol/L(因饮食和饮水波动大)。
- 脑脊液Na⁺:与血清水平相近(138–150 mmol/L)。
五、异常结果的临床解读
-
- 假性低钠: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导致血浆渗透压正常或增高。
- 真性低钠:
- 低容量性:呕吐、烧伤、利尿剂过量。
- 等容量性:SIADH、甲状腺功能减退。
- 高容量性:充血性心衰、肝硬化腹水。
-
- 水分丢失:渗透性利尿(如糖尿病高渗状态)、尿崩症(中枢性或肾性)。
- 钠摄入过多:过量输注高渗盐水、摄入高盐食物。
六、动态监测与治疗指导
- 急性低钠血症:需缓慢纠正(血Na⁺上升速度≤8 mmol/L/24h),避免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
- 慢性高钠血症:以补充低渗液体为主,同时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尿崩症)。
七、总结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1
11
10
12
18
13
15
12
13
11
10
12
15
16
20
19
24
20
26
20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