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计数检测:临床意义与操作详解
一、概述
二、检测目的
- 筛查与诊断:评估出血性疾病(如紫癜)、血小板减少症/增多症。
- 监测疾病:跟踪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病、脾功能亢进等。
- 治疗指导:化疗、放疗或骨髓移植后的疗效观察,以及抗凝治疗的监测。
- 术前评估:预测手术出血风险,确保患者凝血功能正常。
三、适应症
- 不明原因的瘀斑、鼻衄、牙龈出血或月经过多。
- 疑似血液疾病(如ITP、DIC)。
- 长期发热、疲劳伴贫血症状。
- 化疗、肝硬化、自身免疫病患者定期监测。
- 术前常规检查或妊娠期并发症筛查。
四、检测方法
- 标本采集:
- 静脉采血:常用EDTA抗凝管(紫色头盖),需避免反复穿刺导致溶血。
- 末梢血(指尖血):适用于儿童或静脉采集困难者,但准确性略低。
- 检测技术:
- 自动化分析仪:通过电阻抗或流式细胞术快速计数,同时提供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参数。
- 手动计数法(显微镜下):用于仪器报警或结果异常时复核,如血小板聚集或大血小板干扰。
五、参考值范围
- 成人正常值:150–450 × 10⁹/L。
- 生理性波动:
- 新生儿较低(100–300 × 10⁹/L),儿童接近成人。
- 孕期可能轻度减少(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 高原居住者或剧烈运动后可能短暂升高。
六、结果解读
- 病因分类:
- 生成不足:骨髓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缺乏。
- 破坏增多:免疫性(ITP)、药物诱导(肝素、磺胺类)、感染(登革热、HIV)。
- 分布异常:脾肿大(肝硬化、门脉高压)。
- 消耗过度:DIC、血栓性微血管病(TTP/HUS)。
- 反应性增多:感染、缺铁性贫血、术后、恶性肿瘤。
- 克隆性增多:骨髓增殖性肿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七、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
- 假性减少:
- 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需改用枸橼酸钠抗凝血复查)。
- 采血不畅导致血小板激活或形成微小凝块。
- 假性增多:
- 小红细胞、细胞碎片被误认为血小板(如溶血标本)。
- 药物干扰:
- 化疗药、噻嗪类利尿剂、乙醇可减少血小板。
- 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可能短暂升高计数。
八、延伸检查建议
- 外周血涂片:观察血小板形态、大小及有无异常细胞。
- 凝血功能检测:PT、APTT、纤维蛋白原。
- 骨髓穿刺:明确造血功能及巨核细胞数量。
- 免疫学检测:抗血小板抗体(如ITP)、抗磷脂抗体。
九、临床处理原则
- 急性重度减少(<20×10⁹/L):警惕自发性出血,需输注血小板及治疗原发病。
- 无症状轻度异常:动态监测,排查潜在病因。
- 血小板增多症:评估血栓风险,必要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细胞减灭治疗。
十、总结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1
21
30
21
22
28
24
21
28
30
28
27
23
27
32
30
25
34
33
31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