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鼠形态鉴定检测技术要点与检测项目详解
摘要
一、引言
二、形态鉴定检测项目
1. 外部形态特征检测
-
- 体长:成年个体体长通常为120-200 mm。
- 尾长:尾长显著超过体长(尾长/体长比≥1.1),尾环纹不明显,末端无白色毛簇。
- 耳廓:耳薄且大,前折可覆盖眼部;耳背毛稀疏,边缘无白毛。
- 后足长:约30-40 mm,趾部细长,掌垫5枚。
-
- 背部毛色:黄褐色至棕褐色,毛基灰黑色,毛尖黄棕,部分个体具黑色针毛。
- 腹部毛色:乳白或淡黄色,胸腹部毛色分界明显,形成“黄胸”特征。
- 足部:前足背面灰褐色,后足背面白色。
2. 头骨及牙齿特征检测
-
- 颅全长:34-42 mm,鼻骨细长,后端略超出前颌骨。
- 眶间宽:较窄(约4.5-5.5 mm),颞嵴平行。
- 腭孔:较长,延伸至第一臼齿前缘水平。
-
- 上臼齿:第一上臼齿具3列齿突,第二臼齿2列,第三臼齿呈“C”形。
- 咀嚼面:齿突磨损后形成马蹄形齿环。
3. 与近缘种的鉴别要点
- 褐家鼠:尾长小于体长(尾长/体长比≈0.8),耳短厚(前折不达眼),腹部毛色灰白。
- 黑家鼠:尾长显著超过体长,但背部毛色纯黑,腹部灰白。
4. 性别与年龄判定
- 性别:雄性阴茎骨长约5-7 mm,呈钩状;雌性乳头3对(胸1对,腹2对)。
- 年龄:依据臼齿磨损程度、体重(幼体<80 g,亚成体80-150 g,成体>150 g)划分。
三、检测方法与流程
- 标本采集与预处理
- 活体或死后标本经消毒后测量,头骨需经煮沸剔肉、过氧化氢漂白。
- 测量工具
- 游标卡尺(精度0.02 mm)、电子天平、解剖显微镜。
- 数据记录
- 记录体长、尾长、耳长、后足长及头骨18项指标(参考《中国动物志》)。
四、讨论
- 形态鉴定的局限性:亚成体或地理种群变异可能导致误判,建议结合线粒体COI基因测序验证。
- 应用意义:精准鉴定可优化鼠害防控资源分配,如黄胸鼠偏好建筑物上层,需针对性布饵。
五、
-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啮齿目》.
- Smith et al. (2018). Morphometric keys for Rattus species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Mammalogy.
- 国家疾控中心《病媒生物监测技术指南》.
上一篇:酸含量(以乙酸计)检测下一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