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废水(含大气降水)检测的重要性与核心项目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水资源的质量监管提出更高要求。水和废水(含大气降水)检测是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评估水体安全性、追踪污染源、确保饮用水卫生、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并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检测范围涵盖自然水体(如地表水、地下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通过降水进入环境的大气沉降物。通过系统化的检测项目,可全面掌握污染物种类、浓度分布及迁移规律,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核心检测项目分类
1. 常规理化指标检测
包括pH值、温度、浊度、电导率、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总悬浮物(TSS)等基础参数。这些指标直接反映水体的物理状态和自净能力,是判断水质类别(如Ⅰ-Ⅴ类)的核心依据。
2. 营养盐与有机物分析
重点检测氨氮(NH3-N)、总磷(TP)、总氮(TN)、硝酸盐、亚硝酸盐等营养盐类,以及石油类、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污染物。过量营养盐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有机物可能引发毒性效应或致癌风险。
3. 重金属及有毒元素检测
针对铅(Pb)、汞(Hg)、镉(Cd)、铬(Cr6+)、砷(As)、铜(Cu)、锌(Zn)等重金属进行痕量分析。此类污染物具有生物累积性,即使低浓度也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4. 微生物指标检测
包括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等微生物指标,用于评价水体受粪便污染程度及病原微生物风险,是饮用水安全的关键控制参数。
5. 大气降水专项检测
针对酸雨问题,重点监测pH值、电导率、硫酸根(SO42-)、硝酸根(NO3-)、铵离子(NH4+)以及重金属沉降量。数据可反映区域大气污染特征,为酸雨防治提供依据。
6. 新兴污染物筛查
近年来新增抗生素、微塑料、内分泌干扰物(EDCs)、全氟化合物(PFAS)等新型污染物检测项目,以应对复杂污染挑战。检测需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高灵敏度仪器。
检测方法与标准体系
我国主要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及《大气降水采样与分析方法》(HJ/T 174)等规范,结合国际EPA、ISO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离子色谱法、微生物培养法等技术手段,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法律效力。
应用场景与意义
检测结果广泛应用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业废水排放许可审批、污水处理厂运行效能评估、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气-水循环研究。通过长期监测数据积累,可识别污染趋势,优化环境政策,助力实现“水清岸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