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粉检测项目及技术要点解析
漂白粉作为重要的消毒剂和氧化剂,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工业废水净化、医疗器械消毒及食品加工等领域。其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Ca(ClO)₂),有效氯含量直接影响其杀菌效力与使用安全性。由于生产工艺差异、存储条件变化及原料纯度波动等因素,漂白粉的质量需要进行系统性检测。根据GB/T 10666-2019《次氯酸钙》等国家标准要求,其检测项目涵盖理化指标、有效成分、杂质控制三大维度,涉及十余项关键参数,对保障产品性能与使用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1. 有效氯含量测定
作为漂白粉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有效氯含量通过碘量法进行测定。检测时精确称取样品,在酸性条件下与碘化钾反应释放游离碘,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通过公式计算有效氯百分比。该指标要求工业级漂白粉≥65%,饮用水处理用需≥70%,检测误差需控制在±0.5%以内。
2. 水分检测
采用恒温干燥法检测游离水分含量,将样品置于105℃烘箱中干燥至恒重,计算质量损失率。水分过高会加速有效氯分解,影响产品稳定性。国标规定水分含量应≤6%,特殊包装产品需≤4%。检测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温度波动,避免次氯酸钙热分解导致数据失真。
3. 重金属检测
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测定铅、砷、汞等重金属含量。样品经硝酸-高氯酸消解后,使用石墨炉法检测铅(限值≤15mg/kg),氢化物发生法检测砷(限值≤5mg/kg),冷蒸气法检测汞(限值≤1mg/kg)。检测过程需设置空白对照,消除试剂污染干扰。
4. pH值检测
配制5%漂白粉溶液,使用经校准的pH计在25℃条件下测定酸碱度。正常范围应控制在9.0-12.5之间,pH异常可能预示有效成分分解或杂质超标。检测时需注意溶液需充分搅拌,电极需用pH=4.01/6.86/9.18缓冲液进行三点校准。
定期开展漂白粉质量检测不仅是生产企业质量控制的必要环节,更是保障终端使用安全的重要措施。各检测机构需配备精密分析仪器,建立标准操作程序(SOP),并通过 认证确保检测数据的权威性与准确性。对于食品级、医疗级等特殊用途漂白粉,还需增加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生物指标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