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骨料坚固性试验检测:核心检测项目详解
1. 质量损失率
- 目的:量化细骨料在硫酸钠溶液多次侵蚀后的质量损失,反映抗物理化学破坏能力。
- 方法:
- 试样制备:取粒径0.3~4.75mm的烘干砂样约100g,精确称重(�0m0)。
- 溶液浸泡:浸入5%硫酸钠溶液中16~18小时,沥干后于105±5℃烘干至恒重(�1m1)。
- 循环次数:重复浸泡-烘干5次,最终称重(�5m5)。
- 公式: 质量损失率=�0−�5�0×100%质量损失率=m0m0−m5×100%
- 标准:Ⅰ类砂≤8%,Ⅱ类砂≤10%,Ⅲ类砂≤12%。
2. 颗粒级配变化
- 目的:评估试验后细骨料的粒径分布稳定性,确保混凝土和易性。
- 方法:
- 试验前后分别进行筛分分析,对比各筛孔(如4.75mm、2.36mm等)累计筛余。
- 绘制级配曲线,观察细度模数变化。
- 标准:级配需符合工程要求,细度模数波动≤0.2。
3. 含泥量变化
- 目的:检测试验后黏土、粉尘等杂质含量的增加,避免影响混凝土强度。
- 方法:
- 水洗法:试验后砂样经淘洗、沉淀后烘干,测定含泥量。
- 对比试验前后的含泥量差值。
- 标准:含泥量增量≤1%,且总含泥量符合规范(如Ⅰ类砂≤3%)。
4. 有害物质检测
- 目的:分析硫酸盐、有机物等有害成分对坚固性的影响。
- 方法:
- 硫酸盐含量:化学滴定法测定SO₃含量。
-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对比试样与标准溶液颜色。
- 标准:SO₃含量≤0.5%,有机物颜色浅于标准色。
5. 表观密度与松散堆积密度
- 目的:间接反映骨料内部孔隙率变化。
- 方法:
- 容量瓶法测表观密度。
- 漏斗法测松散堆积密度。
- 标准:密度下降率≤2%。
试验关键控制点
- 溶液浓度:严格配制5%硫酸钠溶液(Na₂SO₄·10H₂O)。
- 温度控制:烘干温度105±5℃,避免过热导致颗粒爆裂。
- 操作规范:浸泡时间、沥干程度及筛分手法需统一,减少人为误差。
结果应用与评价
- 综合评价:结合质量损失、级配稳定性及有害物质含量,判定细骨料耐久性等级。
- 工程建议:质量损失率超标时,需进行碱活性检验或限制使用环境。
上一篇:混凝土钢筋腐蚀快速试验(淡水、海水)检测下一篇:不溶物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4
18
14
17
16
13
18
14
20
18
17
22
20
25
24
30
28
27
24
25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