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损失率检测:核心检测项目与技术解析
一、核心检测项目及方法
-
- 定义:收割前因作物过熟、风力或外力导致的籽粒自然脱落。
- 检测方法:
- 在待收割地块中划定1m×1m的样方(至少5个随机点位)。
- 人工收集地面散落籽粒,称重计算单位面积损失量(g/m²)。
- 公式: 自然损失率=收集籽粒重量样方面积×理论亩产量×100%自然损失率=样方面积×理论亩产量收集籽粒重量×100%
-
- 成因:割台拨禾轮转速不匹配、切割高度不当或拔禾齿损坏导致的籽粒脱落。
- 检测步骤:
- 在割台后方铺设1m宽收集框,长度覆盖割幅。
- 作业后收集框内籽粒称重,结合作业面积计算损失率。
- 关键参数:
- 拨禾轮转速(通常为20~40 rpm);
- 切割高度(禾本科作物留茬高度≤15 cm)。
-
- 分类检测:
- 未脱净损失:未完全脱粒的穗头中残留籽粒,需人工脱粒并称重。
- 夹带损失:茎秆中夹带的籽粒,通过振动筛分离后称重。
- 设备要求:脱粒滚筒转速(小麦:500
1200 rpm)、凹板间隙(515 mm)。
- 分类检测:
-
- 检测方法:
- 在清选筛后方安装收集装置,捕获被吹出或漏筛的籽粒。
- 损失率=清选损失籽粒重量/总进入清选系统籽粒重量×100%。
- 调控参数:
- 风机风速(8~15 m/s);
- 筛片开度(根据籽粒尺寸调整)。
- 检测方法:
-
- 计算公式: 总损失率=割台损失+脱粒损失+清选损失+自然损失总损失率=割台损失+脱粒损失+清选损失+自然损失
- 允许范围:
- 小麦/水稻:≤2.5%(国家标准NY/T 995-2020);
- 玉米:≤3.5%(ISO 8210:2022)。
二、检测设备与工具
- 基础工具:电子秤(精度0.1g)、收集框(金属或尼龙材质)、卷尺、GPS定位仪。
- 专用设备:
- 籽粒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测脱粒与清选环节);
- 高速摄像系统(分析割台拨禾轨迹及籽粒运动路径)。
- 环境监测仪:温湿度计、风速仪(校正自然损失数据)。
三、检测标准与规范
- 国内标准:
- 《联合收割机通用技术条件》(GB/T 8097-2023);
- 《谷物收获机械作业质量》(NY/T 995-2020)。
- 国际标准:
- ISO 8210:2022 农业机械-联合收割机-试验方法;
- ASABE S343.5(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标准)。
四、影响因素与优化方向
- 作物特性:
- 水稻易落粒品种需降低拨禾轮转速;玉米高含水率需调整滚筒间隙。
- 机械参数优化:
- 加装柔性脱粒元件减少籽粒破损;
- 采用变频风机实现风速动态调节。
- 智能化检测技术:
- 基于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技术实现田间损失实时监测;
- 物联网传感器网络自动反馈调整作业参数。
五、数据应用与经济效益
- 案例参考:某小麦收割机优化后,割台损失率从1.8%降至0.9%,500亩地块可减少损失约900公斤,直接增收3000元以上。
- 行业趋势:集成损失率检测功能的智能收割机可提升作业效率15%~20%。
上一篇:氟米松(双氟米松)检测下一篇:双氟沙星(二氟沙星)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