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检测:核心检测项目与实施规范
一、引言
二、检测项目的分类与选择依据
1. 检测项目的分类
(1)化学性有害物质
- 挥发性有机物(VOCs):苯、甲苯、二甲苯、甲醛等;
- 重金属及其化合物:铅、汞、镉、砷、铬(六价铬)等;
- 无机气体:一氧化碳(CO)、硫化氢(H₂S)、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等;
- 有机溶剂:丙酮、正己烷、二氯甲烷等;
- 农药与工业中间体: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等。
(2)粉尘类污染物
- 可吸入颗粒物(PM10):金属粉尘、木屑等;
- 呼吸性粉尘(PM2.5):矽尘(二氧化硅)、石棉纤维、煤尘等;
- 纳米材料粉尘: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型材料。
(3)物理性有害因素
- 放射性物质:铀、钍、氡气等;
- 噪声与振动:高频机械噪声、全身振动等;
- 极端温湿度:高温作业环境、低温冷库等。
(4)生物性污染物
- 致病微生物:病毒(如COVID-19)、细菌(军团菌)、真菌孢子等;
- 过敏原:动物皮屑、植物花粉等。
2. 选择检测项目的依据
- 生产工艺分析:原材料、中间产物、成品及废弃物中的潜在污染物;
- 职业暴露历史:企业既往职业病案例或员工健康异常反馈;
- 法规要求:参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1)等国家标准;
- 国际标准:如美国OSHA、欧盟REACH法规的推荐清单;
- 行业特性:如采矿业的矽尘、电子制造业的溶剂蒸气等。
三、重点行业检测项目示例
1. 制造业
- 汽车涂装车间:苯系物、异氰酸酯(固化剂)、金属粉尘;
- 电子焊接车间:铅烟、松香油烟雾、臭氧(O₃)。
2. 化工业
- 石化厂:硫化氢、苯乙烯、氯气;
- 制药车间:抗生素粉尘、丙酮、乙腈。
3. 矿业与建筑业
- 煤矿井下:甲烷(CH₄)、煤尘、一氧化碳;
- 隧道施工:柴油机尾气(氮氧化物)、岩石粉尘。
4. 医疗与实验室
- 医院消毒室:环氧乙烷、甲醛;
- 生物实验室:病毒气溶胶、实验动物过敏原。
四、检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 常用检测技术
-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适用于VOCs分析;
- 原子吸收光谱(AAS):检测重金属浓度;
- 电化学传感器:实时监测有毒气体(如CO、H₂S)。
-
- 滤膜称重法(符合GBZ/T 192标准);
- 激光散射式直读仪器(快速测定PM2.5/PM10)。
-
- PCR技术(病原微生物鉴定);
- 空气采样培养法(细菌/真菌计数)。
2. 关键参数
-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8小时工作日暴露限值;
- 短时接触限值(STEL):15分钟峰值浓度控制;
- 最高容许浓度(MAC):瞬时不可逾越的阈值。
五、检测流程与结果应用
1. 标准化流程
- 现场调查:识别污染源与暴露人群;
- 布点采样:遵循GBZ 159标准设置采样点;
- 实验室分析:使用认证设备与方法(如CMA资质);
- 数据评估:对比职业接触限值(OELs);
- 报告编制:提出工程控制或个体防护建议。
2. 结果应用场景
- 风险分级管控:划分红(高风险)、橙、黄、蓝(低风险)区域;
- 防护设备选型:根据污染物特性选择呼吸器(如防尘口罩 vs. 防毒面具);
- 工艺流程优化:改进通风系统或替代低毒材料;
- 职业健康档案:作为员工定期体检的参考依据。
六、发展趋势与挑战
- 实时监测技术:物联网(IoT)传感器实现24小时动态监控;
- 新型污染物检测:纳米材料、锂电池生产中的氟化物等;
- 大数据整合:将检测数据与员工健康档案关联分析。
七、结语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