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控量测的核心目标
- 安全预警:实时监测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防范塌方风险。
- 动态优化:根据数据反馈优化施工参数(如开挖步距、支护时机)。
- 质量验证:确认设计参数与实际工况的匹配性。
- 环境影响控制:减少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及生态的影响。
二、重点检测项目分类
1. 围岩与支护结构监测
- 监测内容:隧道开挖后围岩的位移(水平收敛、拱顶下沉、地表沉降)。
- 方法:全站仪、收敛计、沉降观测桩、三维激光扫描。
- 频率:初期每日1-2次,稳定后减少至每周1次。
- 锚杆轴力:通过埋设钢筋计或应变片监测锚杆受力状态。
- 喷射混凝土应力:在混凝土层内预埋应变计或压力盒。
- 钢支撑应力:安装表面应变计监测钢拱架内力。
- 多点位移计:钻孔安装位移计,监测围岩深部变形趋势。
- 滑动测微计:用于高精度测量岩体内部微小位移。
2. 周边环境监测
- 监测范围:隧道轴线两侧1-2倍洞径范围。
- 技术手段:精密水准仪、InSAR卫星遥感技术。
- 倾斜监测:倾角仪、全站仪测量建筑物倾斜。
- 裂缝观测:裂缝计或人工标记记录裂缝发展。
- 监测目的:防止突水、渗漏导致地层失稳。
- 设备:渗压计、水位观测井。
3. 施工过程专项监测
- 参数:振动速度、加速度、频率,评估对围岩和周边建筑的冲击。
- 仪器:爆破振动测试仪,结合《爆破安全规程》控制药量。
- 断面布设:每5-10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
- 工具:收敛计、激光断面扫描仪。
- 方法:地质雷达(GPR)、TSP地震波法、超前钻孔。
- 目的:探测前方断层、溶洞、富水带等不良地质。
三、监测技术手段的发展趋势
-
- 传感器网络(如光纤光栅、无线传感)实时传输数据至云端平台。
- BIM(建筑信息模型)集成监测数据,实现三维可视化预警。
-
- 三维激光扫描仪生成隧道点云模型,对比施工误差。
- 无人机航拍监测大范围地表变形。
-
- 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围岩变形趋势并优化支护参数。
四、监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
- Ⅰ级预警(红色):位移速率>5mm/d,立即停工排查。
- Ⅱ级预警(橙色):速率2-5mm/d,加强监测并调整工艺。
- Ⅲ级预警(黄色):速率<2mm/d,正常施工但持续关注。
-
- 根据监测结果修正支护参数(如锚杆长度、喷射混凝土厚度)。
五、典型工程案例
- 软弱围岩隧道:以贵州某隧道为例,通过加密收敛监测(每3米1断面)和锚杆轴力分析,发现初期支护应力超限,及时增设钢拱架,避免塌方。
- 城市浅埋隧道:广州地铁施工中,采用自动化沉降监测系统,控制地表沉降在10mm内,保护周边高层建筑安全。
六、
上一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检测下一篇:汽车电子系统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6
8
5
10
12
13
15
13
19
15
17
20
20
19
22
23
20
24
21
20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