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用石质量检测及关键项目分析
一、主要检测项目及要求
1. 颗粒级配检测
- 检测目的:评价石子粒径分布的合理性,影响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流动性。
- 检测方法:采用筛分法(标准筛孔径:2.36mm、4.75mm、9.5mm、16.0mm、19.0mm、26.5mm、31.5mm、37.5mm等)。
- 判定标准:累计筛余量应符合连续级配或单粒级配要求,避免骨料空隙率过大。
2. 含泥量与泥块含量检测
- 检测目的:泥分包裹石子表面会削弱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降低混凝土强度。
- 检测方法:
- 含泥量:水洗法(石子粒径≤4.75mm的颗粒含量);
- 泥块含量:浸泡后手工破碎筛选。
- 判定标准(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
- C60及以上:含泥量≤0.5%,泥块含量≤0.2%;
- C30~C55:含泥量≤1.0%,泥块含量≤0.5%;
- C30以下:含泥量≤2.0%,泥块含量≤0.7%。
3. 针片状颗粒含量检测
- 检测目的:针状(长径比≥3)或片状(短径比≤0.5)颗粒过多会增加骨料空隙率,影响混凝土泵送性。
- 检测方法:游标卡尺逐粒测量,统计质量占比。
- 判定标准:Ⅰ类石≤5%,Ⅱ类石≤10%,Ⅲ类石≤15%。
4. 压碎指标检测
- 检测目的:评估石子抵抗压碎的能力,反映骨料强度。
- 检测方法:将试样装入标准压碎仪,施加200kN荷载后计算破碎颗粒质量占比。
- 判定标准:Ⅰ类石≤10%,Ⅱ类石≤20%,Ⅲ类石≤30%。
5. 坚固性检测
- 检测目的:评价石子抵抗冻融循环或化学侵蚀的能力。
- 检测方法:硫酸钠溶液浸泡-烘干循环5次,计算质量损失率。
- 判定标准:Ⅰ类石≤5%,Ⅱ类石≤8%,Ⅲ类石≤12%。
6. 表观密度、堆积密度与空隙率检测
- 检测目的:用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影响混凝土经济性和密实度。
- 检测方法:容量筒法测定堆积密度;静水称量法测定表观密度。
- 典型值:表观密度≥2600kg/m³,堆积密度≥1500kg/m³。
7. 有害物质检测
- 检测范围:有机物、硫化物、硫酸盐、轻物质(如煤渣)等。
- 检测方法:
- 有机物:比色法(颜色不深于标准液);
- 硫化物:化学滴定法。
- 判定标准:总有害物质含量≤1.0%。
8. 碱活性检验(关键项目)
- 检测目的:判断骨料是否含有活性二氧化硅,避免碱-骨料反应导致混凝土胀裂。
- 检测方法:岩相法(定性分析)、快速砂浆棒法(定量膨胀率测定)。
- 判定标准:砂浆棒14天膨胀率≤0.10%。
二、检测频率与质量控制
- 进场必检项目: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
- 定期抽检项目:压碎指标、坚固性、碱活性(尤其用于重要工程或新料源时)。
- 特殊气候附加检测:寒冷地区需强化坚固性检测。
三、检测不合格的处理措施
- 降级使用:如压碎指标超标石料可用于低强度等级混凝土。
- 冲洗处理:含泥量超标时可采用机械冲洗。
- 弃用:碱活性骨料或有害物质超标时必须更换料源。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4
4
9
10
10
15
18
14
13
18
14
11
15
10
13
15
22
19
14
21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