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热胎压痕性检测:关键检测项目解析
一、检测背景与重要性
- 结构损伤:胎体内部帘线受力不均,加速老化。
- 滚动阻力增加:压痕区形变增大,导致油耗上升。
- 操控性下降:胎面变形影响抓地力与制动性能。 因此,抗热胎压痕性是衡量轮胎高温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检测项目需覆盖材料特性与实际工况模拟。
二、核心检测项目及方法
-
- 检测目的:评估轮胎在静止高温环境下受压后的形变恢复能力。
- 测试方法:
- 将轮胎置于恒温箱(通常设定为60°C~100°C),施加标准载荷(如额定负荷的1.5倍)。
- 保持压力4~24小时后卸载,测量压痕深度及恢复率(压痕消失时间)。
- 标准参考:ISO 28580、SAE J1269。
-
- 检测目的:模拟车辆行驶中反复启停导致的周期性压力冲击。
- 测试方法:
- 在高温室内,通过滚筒试验机对轮胎施加动态载荷(频率0.5~5Hz)。
- 记录胎面温度变化及压痕累积程度,分析疲劳寿命。
-
- 检测项目:
- 热老化试验:将橡胶样品置于高温环境(如70°C~120°C)加速老化,测试硬度、拉伸强度等变化(ASTM D573)。
- 动态力学分析(DMA):测定橡胶在不同温度下的储能模量(弹性)与损耗模量(黏性)。
- 检测项目:
-
- 检测目的:量化橡胶在高温下的永久形变倾向。
- 测试方法:
- 使用压缩形变仪,将试样压缩至固定形变量(如25%),在高温下保持一定时间。
- 计算永久变形率(ISO 815)。
-
- 检测目的:识别胎面与路面摩擦时的局部过热区域。
- 实施步骤:
- 在转鼓试验机上模拟高速行驶,使用红外热像仪记录胎面温度分布。
- 分析高温热点与压痕形成的相关性。
-
- 检测工具:
- 激光三维扫描仪或压痕轮廓仪。
- 参数输出:
- 压痕最大深度、面积、边缘坡度等几何特征。
- 检测工具:
-
- 测试场景:
- 高温地区(如沙漠公路)长距离行驶,监测胎面压痕生成速率及恢复情况。
- 数据采集:
- 结合车载传感器与定期人工检测,综合评估实际工况下的抗压痕性能。
- 测试场景:
三、检测结果的应用
- 材料优化:通过热稳定性数据调整橡胶配方(如增加硅含量或使用新型抗老化剂)。
- 结构设计改进:优化胎体帘线排布,提升高温下的支撑性。
- 使用指南制定:根据压痕恢复率制定轮胎停放建议(如避免高温环境长期静置)。
四、
上一篇:总铅(Pb)含量检测下一篇:曝露辐射循环C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8
18
14
14
17
16
27
20
20
21
21
24
23
20
20
15
20
23
28
26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