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RTD检测的核心项目
-
- 目的:确定热像仪能够分辨的最小温差。
- 方法:使用标准黑体辐射源(温差可调)作为目标,逐步降低目标与背景的温差,直至热像仪无法清晰分辨目标边缘。
- 关键参数:温差阈值(通常以mK为单位)、响应时间、噪声等效温差(NETD)。
-
- 目的:评估热像仪在不同空间频率下的分辨能力。
- 方法:采用具有不同空间频率(如线对/毫弧度,lp/mrad)的靶标(如USAF 1951分辨率测试卡),观察热像仪能清晰成像的最高频率。
- 分析指标:空间频率与温差的关系曲线(MRTD曲线)。
-
- 目的:验证热像仪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
- 项目:
- 温度循环测试:在极端高低温(如-20℃至+60℃)下重复MRTD测试。
- 湿度测试:高湿度(如95% RH)环境中检查镜头结雾对成像的影响。
- 振动与冲击测试:模拟运输或使用中的机械应力,测试后复查性能。
-
- 噪声评估:测量热像仪输出图像的随机噪声水平,确保其不掩盖真实温差信号。
- 均匀性校正:检测图像各区域的响应一致性,避免局部盲区或过热像素。
-
- 动态范围:测试热像仪可同时呈现的最大和最小温差范围。
- 灵敏度阈值:结合NETD(噪声等效温差),确认设备探测微弱温差的能力。
二、检测设备与标准
-
- 黑体辐射源:精度需优于±0.1℃,用于生成可控温差环境。
- 分辨率靶标:标准化靶标(如四杆靶、扇形靶),提供不同空间频率的目标。
- 温控环境舱:模拟高低温、湿度条件。
- 数据采集系统:记录热像仪输出的温度数据和图像序列。
-
- 国际标准:IEEE Std 1858、MIL-STD-461(美军标)。
- 国内标准:GJB 2340(中国军用标准)、GB/T 19870(工业检测规范)。
三、检测流程示例
-
- 热像仪开机预热至稳定状态。
- 校准黑体辐射源与靶标的位置,确保光路对齐。
-
- 在标准实验室环境(25℃±2℃,50% RH)下,依次测试不同温差(0.1K、0.2K…)和空间频率的靶标成像。
- 记录热像仪输出图像的对比度和信噪比。
-
- 将设备置于温控舱,重复上述测试流程。
- 分析温度漂移、图像模糊或噪声增加等问题。
-
- 绘制MRTD曲线(温差 vs. 空间频率)。
- 对比实测数据与标准要求,判定设备是否合格。
四、应用场景与意义
- 军事领域:夜视仪、导弹制导系统的性能验收。
- 工业检测:电力设备热故障预警、光伏板缺陷识别。
- 医疗与安防:体温筛查、消防热成像仪效能评估。
五、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8
3
10
8
7
8
10
9
10
10
11
9
14
12
14
16
11
14
14
16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