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起痕指数(CTI)检测项目解析
1. 检测目的
2. 核心检测项目
(1)相比电痕化指数(CTI)
- 定义:材料表面在电解液污染下,能承受50滴电解液而不发生漏电起痕的最高电压值(单位:V)。
- 测试要点:
- 通过逐步升高电压,观察材料表面是否形成导电路径。
- 记录导致材料失效的最低电压等级(如CTI 600表示最高耐受600V)。
(2)耐电痕化指数(PTI)
- 定义:材料在特定电压下耐受50滴电解液而不发生电痕化的能力,通常用于验证材料是否符合预设安全电压要求。
(3)电痕化时间(Time to Tracking)
- 记录材料在特定电压下从开始测试到出现导电路径的时间,评估材料的短期耐受能力。
(4)失效电流阈值
- 监测测试过程中材料的泄漏电流,通常以电流≥0.5A持续2秒或材料燃烧作为判定失效的标准。
3. 测试关键步骤
- 样品制备:切割标准尺寸试样(通常≥15×15×3 mm),清洁表面污染物。
- 电解液选择:氯化铵溶液(0.1%浓度)或按标准要求配制。
- 电极设置:两铂金电极以特定间距(如4 mm)接触试样表面。
- 电解液滴加:以30秒间隔滴加液滴,直至导电路径形成或完成50滴。
- 电压梯度测试:逐步调整电压(如25V梯度),直至确定CTI值。
4. 判定标准与分级
- CTI分级(根据IEC 60112):
- Ⅰ级:CTI ≥ 600V(如高性能工程塑料)
- Ⅱ级:400V ≤ CTI < 600V(如阻燃PC、PA)
- Ⅲ级:175V ≤ CTI < 400V(如普通塑料、橡胶)
- Ⅳ级:CTI < 175V(如木材、层压板)
- 失效标志:材料表面形成碳化导电路径、燃烧或电流超标。
5. 影响因素与控制条件
- 材料特性:添加剂(如阻燃剂、填料)、表面粗糙度、疏水性。
- 环境条件:实验室温湿度需严格控制在23±2℃、50±5% RH。
- 电解液污染:浓度偏差±0.002%可能导致结果偏差。
6. 应用领域
- 电力设备:绝缘子、断路器外壳。
- 电子元件:PCB基材、连接器。
- 汽车工业:高压线束绝缘层、充电桩部件。
- 家电与建筑:开关面板、插座外壳。
7. 常见标准对比
标准 | 适用范围 | 测试差异 |
---|---|---|
IEC 60112 | 国际通用 | 液滴间隔30秒,50滴判定 |
ASTM D3638 | 美国材料测试 | 允许定制电压梯度 |
GB/T 4207 | 中国国家标准 | 等效采用IEC 60112 |
8. 常见问题(FAQ)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8
14
16
14
20
17
22
19
20
16
21
23
22
19
18
18
22
20
22
20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