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垢缓蚀剂Ⅱ的检测项目及技术要点
一、常规理化性质检测
-
- 检测项目:颜色、透明度、气味、形态(液态/固态)。
- 方法:目视观察与嗅觉判别,确保无杂质或分层现象。
-
- 检测范围:通常要求pH值在8~12之间(具体依配方调整)。
- 方法:使用pH计按照《GB/T 9724-2007》标准测定。
-
- 重要性:密度影响药剂投加量,粘度反映流动性。
- 方法:密度计法(GB/T 4472-2011)及旋转粘度计法(GB/T 265-1988)。
-
- 检测意义:评估有效成分浓度。
- 方法:烘干法(105℃恒重,根据GB/T 6284-2016执行)。
二、化学成分分析
-
- 项目:有机膦酸(如HEDP、ATMP)、聚羧酸盐、唑类缓蚀剂(如苯并三氮唑)等。
- 方法:
- 高效液相色谱(HPLC):用于分离和定量有机膦酸。
- 紫外分光光度法(UV):检测唑类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
- 原子吸收光谱(AAS):测定锌、钼等金属缓蚀剂含量。
-
- 检测项目:氯离子(Cl⁻)、硫酸盐(SO₄²⁻)、重金属(Pb、Cd、As等)。
- 依据标准:GB/T 33086-2016(水处理剂杂质限量要求)。
三、性能测试项目
-
- 旋转挂片法(GB/T 18175-2014):
- 将金属试片浸泡于模拟水中,测定腐蚀速率(单位:mm/a)。
- 缓蚀效率需≥90%(具体指标依应用场景调整)。
- 电化学测试:
- 通过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EIS)分析缓蚀剂对金属电极的极化行为。
- 旋转挂片法(GB/T 18175-2014):
-
- 静态阻垢率法(GB/T 16632-2019):
- 模拟高温条件下碳酸钙、硫酸钙等水垢的沉积量,计算阻垢率。
- 典型要求:阻垢率≥80%。
- 动态模拟实验:
- 在循环水装置中模拟实际工况,监测换热管表面的结垢厚度。
- 静态阻垢率法(GB/T 16632-2019):
-
- 评估阻垢剂与缓蚀剂复配后的协同效果,避免成分间拮抗作用。
四、稳定性与安全性检测
-
- 高温老化测试:80℃条件下放置48小时,观察是否分层或沉淀。
- 低温稳定性:-10℃冷冻24小时,恢复常温后检测性能变化。
-
- 依据《GB/T 27861-2011》进行鱼类急毒试验,确保符合环保排放标准。
-
- 对碳钢、铜、不锈钢等材质的腐蚀速率需低于0.075 mm/a。
五、其他检测项目
- 包装与标识:检查包装密封性、标签信息(生产日期、批号、成分表)。
- 储存试验:长期储存后(如6个月)复检关键性能指标。
六、检测结果判定
结语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8
25
32
21
24
26
18
16
21
18
19
17
22
15
18
20
18
17
24
23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