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颗粒含量检测:核心检测项目解析
一、检测项目分类
1. 软弱颗粒的识别与分类
- 检测目的:准确区分软弱颗粒与其他正常颗粒。
- 方法:
- 目视鉴别:根据颜色、光泽、断口特征等判断(如页岩呈层状、泥岩表面光滑)。
- 物理测试:通过浸水崩解试验(软弱颗粒浸水后迅速软化崩解)。
- 岩相分析:显微镜下观察矿物组成及结构。
2. 软弱颗粒含量测定
- 检测目的:量化材料中软弱颗粒的占比,判定是否符合工程要求。
- 方法:
- 筛分-称重法(常用):
- 取代表性样品(约2~5kg),烘干至恒重。
- 人工逐粒筛选,分离软弱颗粒。
- 计算含量: 软弱颗粒含量(%)=软弱颗粒质量样品总质量×100%软弱颗粒含量(%)=样品总质量软弱颗粒质量×100%
- 图像分析法: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快速统计颗粒类型及占比。
- 筛分-称重法(常用):
3. 单轴抗压强度测试
- 检测目的:评估软弱颗粒的承载能力。
- 步骤:
- 选取典型软弱颗粒制成标准圆柱试件(直径50mm,高100mm)。
- 使用压力试验机以1~2MPa/s速率加载,记录破坏荷载。
- 判定标准:单轴抗压强度≤15MPa的颗粒视为软弱颗粒。
4. 点荷载强度试验
- 适用场景:无法制备标准试件的小颗粒。
- 方法:
- 将颗粒置于点荷载仪两锥头之间。
- 施加荷载至破裂,计算点荷载强度指数 ��Is。
- 换算等效单轴抗压强度:��=22��0.75σc=22Is0.75。
5. 耐崩解性试验
- 检测目的:模拟软弱颗粒在水循环作用下的抗崩解能力。
- 步骤:
- 将颗粒放入耐崩解仪,经历干湿循环(如5次循环)。
- 测定每次循环后的质量损失率。
- 标准要求:5次循环后总质量损失≤30%。
6. 冻融循环试验
- 适用地区:寒冷地区工程。
- 方法:
- 饱和样品经历-20℃冷冻4小时,再20℃水浴融化4小时,为1次循环。
- 测定10次循环后的强度损失率或质量损失率。
7. 粒径分析
- 检测目的:评估软弱颗粒破碎后的级配变化。
- 方法:
- 对原样及破碎后样品进行筛分,绘制级配曲线。
- 对比破碎前后的细粒含量(如破碎后<0.075mm颗粒增加量)。
二、检测标准与判定
- 公路路基:软弱颗粒含量≤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
- 铁路道砟:单轴抗压强度≥20MPa,耐崩解性质量损失≤10%(《铁路碎石道砟》TB/T 2140)。
- 混凝土骨料:软弱颗粒含量≤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
三、检测注意事项
- 取样代表性:避免在材料堆表层取样,需多点随机采集。
- 环境控制:浸水试验需使用蒸馏水,防止水质干扰。
- 数据修正:若软弱颗粒与硬质颗粒胶结,需破碎后重新筛分。
四、应用案例
五、结语
上一篇: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电子电气设备检测下一篇:抗压强度(超声回弹法)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1
12
15
16
16
24
24
12
15
19
20
16
14
19
17
20
18
14
18
22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