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矿石与钛精矿检测的核心项目解析
钛矿石及钛精矿作为钛产业链的源头原料,其品质直接影响钛白粉、金属钛等下游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钛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对矿石品位、杂质含量及物理性能的精准检测需求日益迫切。本文将系统梳理钛矿检测的核心项目,涵盖从原料筛选到精矿品质验证的全流程技术要点。
一、化学成分分析
钛矿石检测的核心指标是二氧化钛(TiO₂)含量,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或湿法化学分析进行定量测定。其中金红石型钛矿要求TiO₂≥90%,而钛铁矿精矿通常需达到45%-65%。同时需检测Fe₂O₃、SiO₂、Al₂O₃、CaO、MgO等杂质元素,尤其关注磷、硫等有害元素的超标风险。最新ASTM E1915标准规定了钛精矿中16种元素的检测限值。
二、物理性质检测
矿石粒度分布通过激光粒度仪与筛分法结合测定,精矿粒度需控制在-200目占比≥85%以保障后续冶炼效率。密度测试采用比重瓶法,磁性矿物含量需通过磁选分离验证。针对钛精矿的烧结性能,需进行煅烧实验测定体积收缩率和强度变化。
三、矿物组成鉴定
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确定钛铁矿、金红石、榍石等主要钛矿物的赋存状态,扫描电镜(SEM-EDS)可观测矿物嵌布特征。岩相学分析能识别脉石矿物种类,这对制定选矿工艺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四、放射性检测
使用γ能谱仪测定铀(U)、钍(Th)、钾(K)等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须符合GB 20664-2006《有色金属矿产品的天然放射性限值》要求。海滨砂矿需特别注意钍元素超标问题。
五、工艺性能测试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展专项检测:硫酸法钛白原料需测定酸解率(≥92%),氯化法工艺要求钙镁杂质总和<1.5%;冶金级钛精矿需进行电炉熔炼试验确定钛渣品位。最新技术规范新增了钛精矿氯化挥发率动态模拟测试项目。
通过上述多维度的检测体系,可精准评估钛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建议生产企业选择通过 认证的检测机构,并建立从矿山到加工端的全过程质量追溯机制。随着ICP-MS、LIBS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钛矿检测正朝着高效化、智能化的方向加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