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油料的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检测项目详解
一、色泽鉴定
- 正常色泽
- 粮食(如小麦、稻谷):呈现品种特有的自然色泽(如金黄色、浅棕色)。
- 油料(如大豆、花生):油脂应清澈透亮,无浑浊或沉淀。
- 异常色泽
- 发霉:出现绿色、黑色或灰白色斑点。
- 氧化/酸败:油料颜色变深,出现褐色或暗红色。
- 污染:混入杂质导致的杂色(如泥土、虫蛀痕迹)。
- 目视法:在自然光或标准光源下观察样品整体及切面颜色。
- 仪器辅助:使用色差计或分光光度计量化颜色参数(如Lab*值)。
二、气味鉴定
- 正常气味
- 粮食:具有谷物清香或烘烤香气。
- 油料:无异味的天然油脂香(如花生油香味)。
- 异常气味
- 霉味:潮湿环境导致的真菌滋生气味。
- 酸败味:油脂氧化产生的哈喇味。
- 化学异味:农药残留、塑化剂污染等。
- 感官法:取少量样品置于密闭容器中,摇动后嗅闻气味。
- 仪器分析: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检测挥发性有害物质。
三、口味鉴定
- 正常口感
- 粮食:无明显苦、酸、涩味,咀嚼后保留天然甜味或香味。
- 油脂:入口顺滑,无异味残留。
- 异常口感
- 酸涩/苦味:霉变或脂肪酸败导致。
- 辛辣/刺激性:可能受化学物质污染。
- 感官品尝:由专业人员取少量样品咀嚼,记录味觉变化。
- 实验室分析:测定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辅助判断。
四、其他关联检测项目
- 水分含量
- 水分过高(如>14%)易导致霉变,影响色泽和气味。
- 杂质检测
- 砂石、秸秆等杂质可能改变外观并引入异味。
- 微生物指标
- 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会引发颜色变化和毒性风险。
检测注意事项
- 样品代表性:需多点取样,避免局部变质影响结果。
- 环境控制:检测室应无强烈异味,温度20~25℃为宜。
- 人员要求:检测员需通过感官培训,避免吸烟、饮食干扰判断。
应用场景
- 收购环节:快速筛除霉变、酸败的原料。
- 加工前处理:确保成品油或面粉的感官品质。
- 进出口检验:符合国际标准(如ISO 6658、GB 5492)。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54
215
189
203
197
204
209
201
207
217
203
199
198
203
197
195
209
199
209
202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