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石及碎石检测的意义与标准
卵石和碎石作为建筑工程中常用的骨料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及工程安全性。根据《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22)标准要求,需通过系统性检测项目验证其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及工程适用性。这些检测不仅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必要环节,还能避免因材料缺陷导致的渗漏、开裂等隐患,尤其在高层建筑、桥梁、水利工程等场景中,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关键检测项目及方法
1. 颗粒级配分析
通过筛分试验测定不同粒径颗粒的分布比例,使用方孔筛(4.75mm-90mm)进行分级检测。级配合理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密实度,需满足连续级配或单粒级的技术要求。
2. 含泥量与泥块含量
采用淘洗法测定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泥块含量则通过人工挑拣与破碎试验确定。含泥量超标会显著降低混凝土抗冻性,国标规定Ⅰ类骨料含泥量需≤0.5%。
3. 压碎指标测试
模拟粗骨料在压力作用下的破碎程度,采用标准压力机施加载荷。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对压碎值有差异要求,例如C60以上混凝土需选用压碎值≤12%的Ⅰ类骨料。
4. 坚固性检测
通过硫酸钠溶液浸泡-烘干循环试验,测定质量损失率。该指标反映骨料抵抗风化侵蚀的能力,重要工程中质量损失率应控制在≤5%。
5. 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
采用容量筒法测定松散堆积密度和紧密堆积密度,结合排水法计算表观密度。密度指标影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正常范围需满足2.6-2.9g/cm³。
6. 针片状颗粒含量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颗粒长向与短向尺寸比,占比超45%的颗粒会被判定为针片状。该指标超标会降低混凝土抗折强度,规范要求针片状含量≤8%。
7. 碱活性反应试验
通过岩相法、化学法及砂浆棒膨胀率试验,判断骨料与碱发生反应的潜在风险。重要工程需选用非活性骨料,膨胀率应≤0.1%。
检测流程与注意事项
检测需遵循取样-缩分-预处理-试验的标准化流程,现场取样应覆盖料堆不同点位。特别注意含水率对密度测试的影响,需同步测定修正系数。对于海砂或盐渍地区的骨料,还需增加氯离子含量检测项目。
结论
系统化的卵石及碎石检测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检测机构需配备激光粒度仪、压力试验机等专业设备,并严格依据现行标准开展检测。建议工程单位优先选用具有CMA认证的实验室,定期对进场材料进行复验,从而有效控制工程质量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