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损测试
实验室拥有众多大型仪器及各类分析检测设备,研究所长期与各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始终以科学研究为首任,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检测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为全国科学材料研发领域服务平台。
立即咨询热损测试:守护能源效率的关键技术
热损本质与量化意义
热能散失(简称热损)是指系统或设备在运行或储存过程中,因与环境存在温差而不可避免流失的热量。这种能量损失不仅直接降低了系统的热效率和使用性能,还会导致能源浪费、运行成本上升,并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必要的热污染。精确量化热损,犹如为系统“把脉”,是识别保温薄弱环节、优化设计、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的核心依据。无论是工业管道、建筑围护结构、家用电器还是冷链设备,热损测试都是评估其热工性能、验证设计目标、改进产品品质的关键环节。
核心测试方法探析
热损测试技术多样,选择取决于被测对象特性、精度要求和测试条件:
-
热流计法(直接测量法)
- 原理: 将特制热流传感器(热流计)紧密贴合在被测物表面。传感器感知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功率),结合测量面积即可计算总热损。
- 特点: 操作相对直接,适用于平整或规则曲面(需特殊夹具)。精度高度依赖传感器的安装贴合度与环境稳定性(避免扰动气流)。
- 适用场景: 建筑墙体/屋顶、管道保温层、设备外壳等表面热流的现场或实验室测量。
-
热平衡法(热量计算法)
- 原理: 通过精确测量维持被测对象内部在设定恒温状态所需的输入功率(加热或制冷功率),此功率在稳态下理论上等于其向环境散失的总热损。
- 特点: 概念清晰,结果直观反映整体热损。关键在于确保系统达到真正热稳态,并需精确测量输入功率和内部温度。
- 适用场景: 电热水器、冰箱冰柜、保温箱、恒温设备(如培养箱)等密闭或半密闭系统的整体热损评估。
-
热箱法(控温环境法)
- 原理: 将被测对象(如门窗、墙体构件)安装在分隔两个独立温控舱(热侧与冷侧)的测试壁上。通过精确控制两侧舱内温度和测量维持设定温差所需的加热/制冷功率,计算通过被测件的热流(热损)。
- 特点: 可模拟不同气候条件,测量精度高,是实验室评估建筑构件热工性能(如传热系数U值)的标准方法。设备复杂昂贵。
- 适用场景: 门窗、幕墙、墙体、屋顶等建筑围护结构部品的传热系数及热损测试认证。
-
温度衰减法(瞬态法)
- 原理: 将被测对象加热(或冷却)至初始温度后,停止能量输入,记录其内部温度随时间的自然下降(或上升)曲线。根据温度衰减速率、被测物热容及环境温度,推算其热损。
- 特点: 无需在稳态下测量输入功率,测试时间可能较短。但需要精确知道被测物的热容量(C)且环境需相对稳定。精度受热容数据准确性影响大。
- 适用场景: 对热容量已知且易于精确控制的物体(如特定容器、某些电子设备外壳)的热损评估,尤其适用于研发初期的快速比较。
影响测试精度的关键变量
确保热损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严密控制或考量以下关键因素:
- 温度稳定性: 被测对象内部温度、环境温度的波动会引入显著误差。测试必须在达到充分热平衡(稳态法)或严格控制环境(瞬态法)后进行。
- 环境参数:
- 环境温度: 温差是热损的驱动力,其精确度至关重要。
- 空气湿度: 对涉及蒸汽扩散或冷凝潜热交换的测试(如建筑围护结构)有重要影响。
- 风速/气流: 强制对流会显著改变表面换热系数,测试环境应尽量模拟实际使用条件或严格控制(如低风速环境舱)。
- 被测物状态: 表面清洁度、保温层完整性、密封状况等必须符合测试要求或实际使用状态。
- 传感器精度与布点: 温度传感器、热流计、功率计的精度等级及合理布放位置(能否代表整体状态)直接影响结果。
- 边界条件: 明确界定测试的边界(哪些部分计入热损范围),并尽量减少边界外的热干扰(边缘热桥效应)。
规范指引:测试标准的基石
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可靠性和公信力,测试过程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国家、国际或行业标准。常见的权威标准包括:
- 建筑领域: ISO 8990, ISO 12567, ISO 10077, ISO 8301, GB/T 8484 (门窗), GB/T 13475 (墙体构件) 等。
- 家电领域: IEC 62301 (待关机功耗,含热损), ISO 15502 (制冷器具), GB 12021.X 系列标准等。
- 工业领域: ASTM C177 (防护热板法), ASTM C518 (热流计法), ISO 8302 (防护热板法) 等用于保温材料及系统测试。
- 通用热损测试: ISO 8990 (建筑构件热阻和传热系数测定原理) 提供基础框架。
这些标准详尽规定了测试装置要求、环境条件控制、测试程序步骤、数据记录处理方法和结果报告格式。
测试的价值:驱动效率提升与应用保障
精准的热损测试结果具有深远意义:
- 产品性能优化与验证: 为保温材料、节能设备、高效建筑构件的研发提供核心数据支撑,驱动结构、材料与工艺的持续改进,确保新产品达到设计能效目标。
- 能耗评估与成本控制: 量化实际运行中的热量损失,是准确计算系统能耗、预测运行成本、评估节能项目投资回报的核心依据。
- 节能诊断与改造依据: 识别现有系统(如老旧建筑、工业管网)的保温薄弱点和主要热损源,为精准实施节能改造(如增厚保温层、更换高能效设备)提供靶向指导。
- 合规认证与市场准入: 证明产品符合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如能效标识制度)或自愿性绿色认证(如绿色建筑标识)的要求,是进入市场的重要通行证。
- 标准制定与科研基石: 为建立和更新热工性能评价标准、验证理论模型、促进传热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实验数据基础。
结语
热损测试,作为连接热物理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的桥梁,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深入理解其原理,熟练掌握适宜的方法,严格遵循标准规范,并精确控制影响因素,方能获得可信赖的热损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优化设计、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精准节能降耗、助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的强大引擎。随着测试技术的持续进步(如红外热成像辅助诊断、更高精度的传感器和自动化系统)以及对节能减碳要求的日益严苛,热损测试的重要性将愈加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