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检测:方法、项目与应用
一、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定义与意义
二、核心检测项目
-
- 检测目标:测定土壤中不同粒径(如>2 mm、2-1 mm、1-0.5 mm、0.5-0.25 mm)团聚体的比例。
- 方法:湿筛法与干筛法结合。
- 湿筛法:模拟自然降水条件,通过湿润状态下筛分,测定团聚体的抗水力破坏能力。
- 干筛法:测定初始团聚体结构,与湿筛结果对比计算稳定性指数。
- 仪器:振荡式湿筛装置、电子天平、分级筛组。
-
- 指标:
- 平均重量直径(MWD):反映团聚体整体的稳定性。
- 几何平均直径(GMD):表征粒径分布均匀性。
- 计算公式: MWD=∑(��⋅��)或GMD=exp(∑��ln��∑��)MWD=∑(xi⋅wi)或GMD=exp(∑wi∑wilnxi) (��xi为每组团聚体平均粒径,��wi为对应质量占比)
- 指标:
-
- 检测目标:有机质、多糖、铁铝氧化物等胶结物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贡献。
- 方法:
- 有机质含量测定(重铬酸钾氧化法)。
- 多糖提取与比色分析(苯酚-硫酸法)。
- 铁铝氧化物化学提取(DCB法或草酸盐法)。
-
- 微形态分析:通过显微成像(如扫描电镜)观察团聚体内部孔隙分布和胶结状态。
- 破坏阈值测试:利用压力膜装置测定团聚体崩解临界压力值。
三、检测流程(以湿筛法为例)
-
- 按标准方法采集原状土样(避免机械破坏),自然风干后剔除根系与碎石。
- 过8-10 mm筛,保留初始团聚体结构。
-
- 湿润阶段:将土样缓慢浸润至饱和(模拟自然湿润过程)。
- 分级筛分:将湿润土样置于振荡筛组(孔径2 mm、1 mm、0.5 mm、0.25 mm),于水中振荡(频率30次/min,时间30 min)。
- 收集与烘干:逐级收集各粒径团聚体,烘干称重。
-
- 计算各级团聚体质量占比,绘制粒径分布曲线。
- 结合干筛结果,计算水稳性指数(WSA): WSA=湿筛后>0.25 mm团聚体质量干筛后>0.25 mm团聚体质量×100%WSA=干筛后>0.25 mm团聚体质量湿筛后>0.25 mm团聚体质量×100%
四、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
- 采样代表性:多点混合采样,避免局部变异干扰。
- 湿润过程标准化:控制浸润速度(如毛细管吸水法),防止快速湿润导致假性崩解。
- 振荡参数统一:振幅、频率、时间需严格按标准执行(如ISO 10930:2012)。
- 重复实验:每组样本至少3次重复,误差控制在5%以内。
五、应用领域
- 农业土壤改良:通过提升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优化耕作层结构。
- 水土保持评估:预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抗侵蚀潜力。
- 有机肥效评价:量化有机添加物对土壤胶结能力的促进作用。
- 生态修复监测:追踪退化土壤恢复过程中团聚体稳定性的动态变化。
六、技术进展
总结
转成精致网页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