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酸根(AsO₄³⁻)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一、砷酸根检测的主要项目与技术原理
-
- 原理:利用砷酸根与钼酸铵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砷钼杂多酸络合物,经还原剂(如抗坏血酸)还原为钼蓝,通过测定其在特定波长(通常880 nm)下的吸光度定量。
- 特点:成本低、操作简便,但易受磷酸盐等干扰,需通过调节pH或掩蔽剂(如酒石酸锑钾)消除干扰。
- 适用场景:实验室水质批量分析,检出限约0.01 mg/L。
-
-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HG-AAS): 砷酸根需预还原为亚砷酸盐,与硼氢化钠反应生成气态AsH₃,通过原子化后检测砷原子对特征谱线(193.7 nm)的吸收强度。
- 石墨炉原子吸收(GF-AAS): 直接检测痕量砷(ppb级),无需氢化物发生,但需复杂基体改进剂处理样品。
- 优势:灵敏度高(检出限0.1–1 μg/L),适合痕量检测,但设备昂贵且需专业操作。
-
- 原理:采用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砷酸根,电导检测器或质谱联用(IC-MS)定量。
- 优势:可同时检测多种阴离子(如Cl⁻、SO₄²⁻),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复杂基质(如土壤浸出液)。
- 局限:仪器维护成本高,需抑制器消除背景电导干扰。
-
-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 使用金纳米颗粒、石墨烯或金属有机框架(MOFs)修饰电极,通过方波伏安法(SWV)测定砷酸根氧化还原电流。
- 优点:便携、快速(5分钟内出结果),适合现场检测,检出限可达0.5 μg/L。
- 挑战:电极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需优化。
-
- 功能化量子点或有机染料: 探针与砷酸根结合后荧光强度/波长变化,通过荧光光谱仪或便携式读数器检测。
- 应用:适用于生物样品或高浊度水体,灵敏度高(nM级),但需设计特异性识别基团。
二、关键检测步骤与质量控制
-
- 水体样品:酸化保存(pH<2),过滤去除悬浮物。
- 固体样品(土壤/食品):微波消解或湿法消解(HNO₃-H₂O₂体系)释放砷酸根。
- 干扰消除:硫化物、有机物需通过氧化或沉淀去除。
-
- 使用国家标准物质(如GBW08605)校准,加标回收率需控制在90–110%。
- 定期验证仪器精度(RSD<5%)。
-
- 空白实验:避免试剂污染。
- 平行样分析:确保重复性。
- 方法对比:如分光光度法与ICP-MS交叉验证。
三、典型应用场景与检测标准
-
- 地表水/地下水:遵循《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砷限值0.01 mg/L)。
- 土壤污染评估:按《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标准》(砷风险筛选值20–40 mg/kg)。
-
- 水稻/海产品:采用HPLC-ICP-MS检测总砷及形态(如As(III)/As(V))。
- 国际标准:WHO规定大米中无机砷限量为0.2 mg/kg。
-
- 排放标准:中国《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总砷≤0.5 mg/L)。
- 在线监测:电化学传感器或流动注射分析仪(FIA)实时预警。
四、技术发展趋势
五、结语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38
43
55
67
64
35
31
68
33
38
35
57
37
47
41
34
36
37
43
40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