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之间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检测
一、空气声隔声检测的核心目标
二、检测项目及关键指标
1. 表观隔声量(R')
- 定义:声源室与接收室之间的声压级差,反映建筑结构(含侧向传声路径)的实际隔声能力。
- 测量参数:
- 声源室平均声压级 �1L1(dB)
- 接收室平均声压级 �2L2(dB)
- 表观隔声量 �′=�1−�2+10lg(�/�)R′=L1−L2+10lg(S/A),其中 �S 为隔墙面积,�A 为接收室吸声量。
2. 标准化声压级差(D_{nT})
- 定义:修正接收室吸声时间和房间体积后的声压级差,用于不同房间的横向对比。
- 公式:���=�1−�2+10lg(�/�0)DnT=L1−L2+10lg(T/T0),其中 �T 为接收室混响时间,�0=0.5�T0=0.5s。
3. 频谱分析
- 内容:测量1/3倍频程或倍频程(频率范围100Hz-3150Hz)的隔声性能,分析隔声薄弱频段。
- 应用:识别低频(如交通噪声)或高频(如人声)隔声缺陷,指导材料优化。
4. 背景噪声修正
- 要求:接收室背景噪声至少低于测量信号10dB,否则需修正测量结果。
- 方法:采用《GB/T 19889.4-2005》规定的背景噪声修正公式。
5. 侧向传声评估
- 检测对象:非直接路径传声(如楼板、天花板、管道等)。
- 方法:通过关闭隔墙门窗或局部密封,区分侧向传声对总隔声量的影响。
三、现场检测流程
1. 前期准备
- 确认房间状态:门窗关闭,通风设备停用。
- 校准仪器:声级计、噪声源(如粉红噪声发生器)、混响时间测量设备。
2. 测点布置
- 声源室:均匀布置至少2个声源位置,避免驻波干扰。
- 接收室:布置5个以上测点,距离墙面≥1m,高度1.2-1.5m。
3. 声压级测量
- 开启稳态噪声源(粉红噪声),测量声源室和接收室的平均声压级。
- 记录1/3倍频程数据,覆盖100Hz-3150Hz频段。
4. 混响时间测量
- 使用脉冲声源或中断噪声法,计算接收室混响时间 �T。
5. 数据修正与计算
- 修正背景噪声影响。
- 计算标准化声压级差 ���DnT 或表观隔声量 �′R′。
四、检测标准依据
- 国际标准:ISO 16283-1:2014《建筑声学 第1部分:空气声隔声现场测量》。
- 国家标准:GB/T 19889.4-2005《声学 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 第4部分:房间之间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
五、检测结果应用
- 达标判定:对比设计值或规范限值(如住宅分户墙 ���,�+�≥45��DnT,w+C≥45dB)。
- 问题诊断:通过频谱分析定位隔声薄弱环节(如低频隔声不足)。
- 改造建议:推荐针对性措施(如增加隔声墙、填充吸声材料)。
六、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 背景噪声干扰:夜间检测需避开环境噪声高峰。
- 侧向传声影响:若隔墙与其他结构刚性连接,需单独评估侧向传声路径。
- 仪器精度:声级计需符合1级精度要求(IEC 61672-1)。
七、案例参考
结语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3
9
9
12
14
11
13
15
16
16
13
17
18
28
16
22
18
19
21
14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