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槽润湿法可焊性检测:核心检测项目解析
引言
一、检测原理
二、核心检测项目及评判标准
1. 润湿时间(Wetting Time)
- 定义:焊料开始接触基材至完全润湿所需时间。
- 检测方法:通过高速摄像或电信号捕捉润湿起始点与完成点。
- 评判标准:
- 理想值:1-3秒(取决于焊料类型和基材)。
- 超时(>5秒)表明表面氧化、污染或镀层不良。
2. 润湿力(Wetting Force)
- 定义:焊料润湿过程中产生的垂直方向作用力,反映润湿强度。
- 检测方法:使用微力传感器测量样品浸入焊料时的受力变化。
- 评判标准:
- 润湿力越大,表明焊料与基材结合越紧密。
- 典型参考值:根据IPC-J-STD-002标准,润湿力应≥0.4 mN/mm²。
3. 润湿面积(Wetting Area)
- 定义:焊料在基材表面铺展形成的有效覆盖区域。
- 检测方法:图像分析软件定量计算润湿面积占比。
- 评判标准:
- 合格要求:润湿面积≥95%(如PCB焊盘)。
- 部分润湿(50-95%)需结合其他参数综合判定。
4. 润湿角(Contact Angle)
- 定义:焊料与基材接触界面的夹角,反映润湿能力。
- 检测方法:通过侧视高速摄像测量静态接触角。
- 评判标准:
- 接触角<30°:优秀润湿性;
- 30°-90°:可接受范围;
-
5. 润湿均匀性(Wetting Uniformity)
- 定义:焊料在基材表面的分布一致性。
- 检测方法:多区域采样分析润湿厚度或颜色差异。
- 评判标准:
- 均匀性偏差≤10%(如BGA焊球);
- 局部不润湿或缩锡视为缺陷。
6. 重复性测试(Repeatability Test)
- 定义:多次浸焊后润湿性能的稳定性。
- 检测方法:同一样品连续浸焊3-5次,对比润湿参数变化。
- 评判标准:
- 润湿时间波动≤±10%;
- 润湿力衰减≤15%。
7. 热冲击后润湿性(Post-Thermal Shock Wetting)
- 定义:模拟极端温度环境后评估可焊性衰减。
- 检测方法:样品经-55℃~125℃循环冲击后重复润湿测试。
- 评判标准:
- 润湿时间延长≤20%;
- 润湿面积损失≤10%。
三、检测流程与设备
- 样品准备:清洁表面(如酒精擦拭)、去除氧化层(必要时酸洗)。
- 设备校准:焊料槽温度均匀性(±1℃)、传感器精度(±0.1 mN)。
- 参数设置:浸入速度(1-5 mm/s)、浸入深度(0.5-2 mm)、停留时间(3-10 s)。
- 数据采集:同步记录润湿时间、力曲线、图像数据。
- 结果分析:对比国际标准(如IPC、IEC 60068-2-69)或客户定制要求。
四、典型应用场景
- PCB焊盘:重点检测润湿时间与面积,防止虚焊。
- 元器件引脚:评估镀层(如Sn-Pb、Sn-Ag-Cu)的润湿力与均匀性。
- 焊膏性能验证:通过润湿角分析助焊剂活性。
- 基板材料筛选:陶瓷、FR-4等基材的润湿兼容性测试。
五、注意事项
- 焊料成分控制:Sn63/Pb37或无铅焊料(如SAC305)需区分测试条件。
- 表面污染干扰:指纹、灰尘会导致润湿性假性失效。
- 设备维护:定期清理焊渣,避免杂质影响测试精度。
六、
转成精致网页
上一篇:气候序列-循环湿热(其余循环)检测下一篇:耐溶剂和污染溶液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4
12
15
14
15
20
15
13
16
18
17
20
13
16
18
21
19
19
21
22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