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检测项目解析
-
- 目的:观察高温环境下产品外壳、密封件、焊接点等是否发生形变、开裂或氧化。
- 方法:使用显微镜、工业CT扫描仪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对比试验前后的外观变化。
- 评判标准:依据IPC-A-610(电子组装件外观标准)判定缺陷等级。
-
- 关键参数:绝缘电阻(如GB/T 2423.3)、介电强度、导通电阻、信号传输稳定性。
- 测试案例: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在85℃下持续运行72小时,监测其电压波动是否≤±1%。
- 设备:高精度LCR表、数字示波器、绝缘耐压测试仪。
-
- 重点对象:塑料部件、橡胶密封圈、导热材料(如硅脂)。
- 检测指标:
- 拉伸强度变化率(ASTM D638);
- 硬度变化(邵氏硬度计);
- 热失重(TGA热重分析仪)。
- 失效阈值:材料性能衰减超过初始值20%即判定不合格。
-
- 模拟场景:在高温环境中对产品施加额定工作负载,如:
- 电源模块满负荷运行时的温升曲线监测;
- 电机在高温下的扭矩输出稳定性。
- 数据采集:红外热像仪记录温度分布,数据采集卡实时捕获电参数。
- 模拟场景:在高温环境中对产品施加额定工作负载,如:
-
- 加速老化模型:依据阿伦尼乌斯方程,通过提高温度加速材料老化进程。
- 典型条件:105℃/1000小时试验等效于25℃环境下10年贮存。
- 失效分析:SEM/EDS检测金属迁移、晶须生长等微观失效。
二、检测流程标准化实施
-
- 样品分类:依据产品类型(如IC芯片、线束、PCB)分组标记;
- 初始检测:记录基准性能数据及外观状态。
-
- 温度梯度:50℃~150℃(按JESD22-A104标准分级);
- 湿度控制:可选搭配85%RH进行温湿度双因素测试(如JEDEC Level 1);
- 负荷施加:动态负载(如通断电循环)或静态负载(恒定电流)。
-
- 高频采样:每15分钟记录一次关键参数(温度、电流、电压);
- 中断检测:每24小时停机进行中间测试,评估性能衰减趋势。
-
- 恢复期处理:样品在常温下静置24小时,消除热应力;
- 失效模式分析:使用X射线探伤、切片分析等手段定位缺陷。
三、行业标准与设备选型
-
- 电子器件:JEDEC JESD22-A108(高温贮存)、IEC 60068-2-2(高温试验);
- 汽车电子:AEC-Q100(芯片认证)、ISO 16750-4(环境试验);
- 军工产品:GJB 150.3A(高温贮存试验方法)。
-
- 恒温箱:温度均匀性≤±2℃,升降温速率≥3℃/min;
- 负载系统:可编程直流电源(精度±0.05%)、电子负载模块;
- 监测系统:多通道数据记录仪(支持CAN/LIN总线协议)。
四、检测意义与常见误区
-
- 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通过加速试验提前暴露设计缺陷;
- 成本控制:避免因材料选型不当导致的批量召回(如某车企线束胶套高温脆化案例)。
-
- 误区1:仅做高温贮存忽略负荷叠加——实际工况中产品多处于“高温+通电”状态;
- 误区2:温度设定偏离真实场景——如车载电子需模拟引擎舱峰值温度(可达125℃);
- 误区3:忽略冷却阶段的热冲击——快速温变可能引发焊点开裂。
五、
上一篇:阻抗曲线检测下一篇:损耗角正切和等效电阻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3
9
13
12
10
7
9
11
12
12
12
13
20
18
19
21
22
22
21
25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