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源电阻检测的核心项目与技术要点
一、基础检测项目
-
- 目的:测量器件在完全导通状态下的直流电阻。
- 方法:
- 采用 四线法(Kelvin检测),消除测试线缆的接触电阻影响。
- 施加规定的栅极电压(���VGS)使器件导通,同时注入恒定漏极电流(��ID),通过电压降计算���(��)RDS(on)。
- 标准依据:JESD24(功率MOSFET测试标准)、AEC-Q101(车规级器件认证)。
- 关键参数:���VGS需覆盖器件规格书中的典型值(如10V/4.5V),��ID需按额定电流的50%~100%设定。
-
- 目的:评估温度升高对导通电阻的影响(电阻通常随温度呈正温度系数)。
- 方法:
- 在恒温箱或热台中加热器件至指定温度(如125℃、150℃),稳定后重复静态测试。
- 典型值变化:硅基MOSFET的���(��)RDS(on)在高温下可能增加20%~50%。
- 注意事项:避免测试探针因高温氧化导致接触不良。
二、动态特性检测
-
- 目的:分析器件在开关过程中电阻的动态变化,验证其响应速度与损耗。
- 方法:
- 使用双脉冲测试(DPT)电路,注入脉冲电流并采集漏源电压波形,结合栅极驱动信号计算瞬态电阻。
- 通过示波器与电流探头记录���(�)VDS(t)和��(�)ID(t),计算瞬时���=���/��RDS=VDS/ID。
- 关键指标:开通延迟时间(��td)、上升时间(��tr)及关断过程中的电阻振荡。
-
- 目的:评估高频开关下趋肤效应与寄生电感对电阻的影响。
- 方法:在10kHz~1MHz范围内扫描开关频率,观察���(��)RDS(on)的变化趋势。
- 典型问题:高频下因电流分布不均导致电阻上升,需结合器件封装结构与材料分析。
三、可靠性及安全检测
-
- 目的:验证漏源极在反向电压下的绝缘强度。
- 方法:
- 施加逐步升高的反向电压至额定值(如600V)并维持1分钟,监测是否发生击穿。
- 标准:IEC 60747-9(分立器件安全规范)。
-
- 目的:模拟恶劣环境对漏源电阻的长期影响。
- 条件:85℃/85%RH环境中持续工作1000小时,每24小时检测���(��)RDS(on)漂移。
- 失效判据:电阻变化超过初始值15%视为不合格。
四、特殊应用场景检测
-
- 目的:确保多器件并联时电流分配均匀,避免局部过热。
- 方法:
- 在额定电流下测量各器件的���(��)RDS(on),偏差需小于5%。
- 优化措施:筛选参数一致性高的器件或调整栅极驱动电阻。
-
- 目的:验证器件在感性负载突断开路时的能量吸收能力。
- 方法:
- 施加单次或重复雪崩能量冲击(如EAS=100mJ),检测���(��)RDS(on)是否劣化。
五、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
- 接触电阻干扰:测试前需校准设备,使用镀金探针降低接触阻抗。
- 静电防护:MOSFET栅极易受静电击穿,操作时需佩戴防静电手环。
- 数据解读:若高温下电阻异常降低,可能预示封装焊接缺陷(如空洞导致散热不良)。
六、总结
上一篇:湿热处理恢复后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素检测下一篇:规则保持力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3
13
10
13
12
15
15
14
17
15
12
11
18
22
16
20
20
17
20
28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