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检测:核心检测项目与临床意义
一、实验室检测项目(核心重点)
-
- 正常范围:100-300×10⁹/L
- 意义:DIC中因微血栓消耗,血小板常显著降低(<100×10⁹/L)。动态下降趋势更具诊断价值。
-
- 凝血酶原时间(PT)
- 正常值:11-13秒(因试剂而异)
- 延长提示凝血因子消耗(如DIC中因子Ⅱ、Ⅴ、Ⅹ减少)。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正常值:25-35秒
- 延长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如肝素治疗、凝血因子缺乏)。
- 凝血酶原时间(PT)
-
- 正常范围:2-4 g/L
- DIC变化:显著降低(<1.5 g/L),但在感染或妊娠等代偿期可能正常。
-
- FDP:>10 μg/mL(正常<5 μg/mL)提示纤溶亢进。
- D-二聚体:>0.5 mg/L(正常<0.5 mg/L)特异性反映交联纤维蛋白降解,DIC时显著升高。
-
- 观察红细胞碎片(裂体细胞>1%),提示微血管病性溶血(如DIC、TTP)。
-
- 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降低(正常80-120%)提示抗凝系统消耗。
- 凝血因子活性(如Ⅷ、Ⅴ):降低可辅助诊断。
二、影像学检测(简要)
- 弥散加权成像(DWI,MRI技术)
- 检测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反映水分子扩散受限程度。
- 应用:急性脑梗死(ADC值↓)、肿瘤鉴别(坏死区ADC值↑)。
三、诊断流程与评分系统
- ISTH DIC评分系统: 依据血小板、FDP/D-二聚体、PT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综合评分,≥5分确诊DIC。
- 动态监测:每6-8小时重复检测,追踪病情进展。
四、临床意义
- 早期识别DIC:血小板骤降+D-二聚体升高是预警信号。
- 鉴别诊断:TTP(ADAMTS13活性↓)、肝衰竭(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 治疗指导:补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抗凝治疗(如肝素)依据实验室结果调整。
五、总结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7
21
19
23
25
24
21
26
21
21
28
25
20
20
18
16
18
19
33
27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