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鼠客蚤概述
二、核心检测项目与形态特征
1. 整体形态
- 体型与颜色:体长2–4 mm,体壁光滑,雌性略大于雄性;未吸血时体色浅黄,吸血后呈红棕色。
- 体表结构:无颊栉(位于头部的梳状刺)和前胸栉(胸部背板后缘的刺列),与具栉蚤类(如具带病蚤)显著区分。
2. 头部特征
- 触角:触角沟位于头部后缘,触角分3节,末端膨大呈锤状。
- 眼与口器:眼退化,仅存色素斑;刺吸式口器发达,下颚须5节,延伸至前足基节。
3. 胸部结构
- 胸节:前胸背板短于中胸和后胸,无前胸栉。
- 腿足:后足胫节后缘具6–8根排列规则的鬃毛(鉴别关键),第5跗节具1对侧鬃。
4. 腹部特征
- 背板:第1腹节背板具1列鬃毛,后续背板鬃毛逐渐减少。
- 生殖结构(性别鉴别):
- 雄性:第8腹板特化为抱握器,阳茎体呈“S”形弯曲,末端具钩状突。
- 雌性:腹部末端钝圆,受精囊头部球形,尾部细长弯曲(典型“逗号状”),尾部长度大于头部。
5. 特殊结构
- 臀板:具1列感觉鬃(sensilium),排列呈“金字塔形”,用于感知宿主振动。
三、检测步骤与操作规范
-
- 采集宿主体表或巢穴中的蚤类,经75%乙醇固定后置于解剖镜下观察。
- 清洗虫体表面杂质,必要时使用10% KOH透明处理。
-
- 低倍镜下观察整体形态,确认无颊栉和前胸栉。
- 高倍镜(40×)下重点检查触角沟、后足胫节鬃毛、受精囊或雄性外生殖器。
-
- 参考《中国蚤目志》或国际蚤类检索表,排除近似种(如巴西客蚤、人蚤)。
四、注意事项
- 样本完整性:虫体破损可能导致关键结构(如受精囊、抱握器)缺失,需优先保存完整个体。
- 设备校准:显微镜需定期校准,避免放大误差影响特征判断。
- 记录与复核:详细记录形态数据,疑难样本需交叉验证或结合分子鉴定(COI基因测序)。
五、形态鉴定的意义
- 疾病防控:快速识别媒介蚤种,评估鼠疫等自然疫源地风险。
- 生态研究:通过蚤类种群动态监测,揭示宿主-寄生虫协同进化关系。
- 口岸检疫:防止外来蚤种通过货物或交通工具传入。
转成精致网页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33
30
23
27
28
32
26
28
20
18
20
17
17
15
14
17
26
18
14
15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