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粒米及其含量检测:关键检测项目解析
引言
一、检测项目的重要性
- 评估大米的储存稳定性及变质程度;
- 筛查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防止中毒事件;
- 为质量分级和市场监管提供依据。
二、核心检测项目与方法
1. 外观与色泽检测
- 检测内容:观察米粒颜色(黄色深浅)、破损率及霉斑情况。
- 方法:目测法结合色差仪定量分析(如CIE Lab色度系统)。
- 标准:依据《GB/T 1354-2018 大米》规定,黄粒米色泽应不超过标准比色板。
2. 黄粒米含量比例测定
- 检测内容:统计样品中黄粒米占总质量的比例。
- 方法:人工拣选法或图像识别技术(如AI分选机)。
- 标准:普通大米中黄粒米含量应≤1.0%(GB/T 1354-2018)。
3. 水分含量检测
- 意义:水分过高(>14%)易引发霉变。
- 方法:105℃恒重法或快速水分测定仪。
- 标准:详见《GB 5009.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4. 真菌毒素检测(重点:黄曲霉毒素B1)
- 检测内容:定量分析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
- 方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灵敏度高,GB 5009.22-2016);
-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快速筛查)。
- 限值:AFB1≤10 μg/kg(GB 2761-2017)。
5. 脂肪酸值检测
- 意义:反映大米脂质氧化程度,数值高(>30 mg KOH/100g)提示酸败。
- 方法:滴定法或近红外光谱法。
6. 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检测
- 检测内容:铅、镉、砷等重金属,以及有机磷类农药。
- 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7. 营养成分分析
- 检测内容:蛋白质、淀粉含量变化,判断是否因霉变导致营养流失。
- 方法:凯氏定氮法、近红外分析仪。
三、检测流程与标准依据
- 取样:按《GB 5491-1985 粮食、油料检验 扦样、分样法》进行分层随机采样。
- 预处理:剔除杂质后粉碎(毒素检测需过20目筛)。
- 分项检测:依次开展外观、水分、毒素等项目分析。
- 结果判定:对照国家标准(如GB/T 1354、GB 2761)判定合格性。
四、与建议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29
26
30
27
26
21
24
22
20
21
26
22
20
25
20
23
22
19
21
22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