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炉用煤检测项目全解析:保障燃烧效率与环保达标的关键
一、基础特性检测
-
- 水分(M):包含全水分(Mt)和空气干燥基水分(Mad)。过高水分会降低燃烧温度,增加排烟热损失。
- 灰分(A):煤燃烧后的不可燃残渣。灰分高会降低发热量,增加排渣量,并可能引发炉膛结焦。
- 挥发分(V):煤在高温下释放的可燃气体。挥发分过低会导致点火困难,过高则可能引发爆燃风险。
- 固定碳(FC):煤中固态碳含量,决定持续燃烧能力与残渣特性。
-
- 碳(C)、氢(H):主要发热元素,碳含量决定热值,氢燃烧生成水蒸气。
- 硫(S):燃烧后生成SO₂,是酸雨的主要成因,需严格控制(通常要求≤1%)。
- 氮(N)、氧(O):影响燃烧过程及NOx生成。
二、燃烧性能检测
-
- 高位发热量(Qgr)与低位发热量(Qnet):衡量煤的能量输出,直接决定锅炉热效率。链条炉用煤一般要求Qnet≥20 MJ/kg。
-
- 测定变形温度(DT)、软化温度(ST)、半球温度(HT)和流动温度(FT)。灰熔点低于1300℃易导致炉排结渣,影响通风和燃烧稳定性。
-
- 反映煤的粉碎难易程度,HGI值低会增加磨煤电耗,影响煤粉均匀性。
三、物理与环保指标
-
- 最佳粒径范围为6-25mm。粒度过细则易被烟气带走,过粗可能导致燃烧不完全。
-
- 氯(Cl)、氟(F):加剧设备腐蚀,需控制Cl≤0.3%。
- 汞(Hg)、砷(As):有毒重金属,影响大气污染控制。
-
- 着火点(Tign):评估煤的着火难易程度,链条炉适宜使用低着火点煤种(通常<400℃)。
- 燃尽率:通过热重分析(TGA)测定残炭量,优化配风与停留时间。
四、检测标准与方法
-
- 工业分析:GB/T 212-2008
- 全硫测定:GB/T 214-2007
- 发热量测定:GB/T 213-2008
- 灰熔融性:GB/T 219-2008
五、检测结果应用与优化建议
- 配煤策略:通过掺烧不同煤种调节挥发分、硫分及灰熔点。
- 燃烧参数调整:根据煤质特性优化炉排速度、风量配比及二次风温度。
- 环保控制:高硫煤需配套脱硫装置,高灰煤需强化除尘效率。
转成精致网页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8
17
21
22
22
24
25
23
14
24
22
25
21
26
33
24
22
19
22
24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