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卵石、碎石(粗骨料)检测的重要性
在建筑工程中,卵石、碎石作为混凝土的主要粗骨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根据《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22)标准要求,粗骨料需经过系统性检测以确保其物理性能、化学指标及颗粒特征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检测内容涵盖颗粒级配、含泥量、压碎指标、针片状颗粒含量等十余项关键参数,旨在从源头把控建筑材料质量,避免因骨料缺陷导致的混凝土开裂、强度不足等问题。
主要检测项目及方法
1. 颗粒级配分析
采用标准方孔筛进行筛分试验,测定连续粒级或单粒级的分布情况,确保粗骨料满足5-31.5mm的粒径范围要求。级配不良会导致混凝土和易性下降,影响施工质量。
2. 含泥量及泥块含量检测
通过淘洗法和筛析法测定黏土、淤泥等杂质含量。规范要求Ⅰ类骨料含泥量≤0.5%,Ⅱ类≤1.0%,超标会降低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
3. 压碎指标试验
使用专用压力机对标准试样施加200kN荷载,计算破碎颗粒百分比。该指标反映骨料抗压能力,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C60以上混凝土要求压碎指标≤10%。
4. 针片状颗粒含量测定
采用游标卡尺法筛选长厚比≥3的颗粒,含量过高(>10%)会导致混凝土流动性变差,增加空隙率,影响密实度。
特殊性能检测项目
1. 碱-骨料反应试验
通过岩相法检测活性二氧化硅含量,预防混凝土膨胀开裂。需配合化学法测定碱活性,尤其对重要结构骨料必须进行此项检测。
2. 坚固性测试
采用硫酸钠溶液浸泡法评价骨料抗风化能力,质量损失率应≤5%(Ⅰ类)或≤8%(Ⅱ类),确保在冻融循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
3. 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测定
通过容积升法计算骨料密实程度,直接影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要求表观密度≥2600kg/m³,紧密堆积空隙率≤43%。
检测质量控制要点
现场抽样应遵循"四分法"随机取样,每个检验批不超过600t,检测前需进行风干处理。实验室需定期校准筛具、压力机等设备,参照ISO/IEC 17025体系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对海砂骨料还需增加氯离子含量检测(≤0.02%),防止钢筋锈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