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马瘟(African Horse Sickness, AHS)是由非洲马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死性虫媒传染病,主要感染马、骡、驴等马科动物,通过库蠓等吸血昆虫传播。该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列为必须通报的疫病,对马产业和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威胁。非洲马瘟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皮下水肿、呼吸困难及内脏出血等,死亡率可达50%-95%。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跨境动物流动增加,非疫区国家面临输入性风险显著上升。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检测是防控该病的关键环节,也是疫区净化、疫苗效果评估及国际贸易检疫的核心依据。
非洲马瘟检测的主要项目与技术
针对非洲马瘟的实验室检测需遵循WOAH《陆生动物诊断试验和疫苗手册》标准,主要分为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两大体系,结合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综合判断。
1. 病原学检测
(1)病毒分离培养:采集发热期动物的抗凝血、脾脏或肺组织样本,接种于Vero、BHK-21等敏感细胞系或通过脑内接种乳鼠进行病毒增殖。该方法虽为"金标准",但需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操作,耗时约7-14天。
(2)RT-PCR检测:针对病毒基因组节段7(VP7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可在4小时内完成检测,最低检出限达10个病毒拷贝/μL。最新开发的multiplex RT-PCR可同步鉴别不同血清型。
(3)电子显微镜观察:采用负染技术直接观察病毒颗粒的二十面体结构(直径约70nm),适用于急性期样本的快速初筛。
2. 血清学检测
(1)ELISA试验:包括间接ELISA和竞争ELISA两种形式,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欧盟认证的ID Screen® AHS Competition ELISA试剂盒特异性达99.8%,适用于大规模筛查。
(2)病毒中和试验(VNT):使用活病毒或假病毒系统检测中和抗体效价,能区分疫苗免疫抗体与野毒感染抗体。需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操作,试验周期5-7天。
(3)免疫荧光试验(IFA):通过感染细胞爬片与待检血清反应,观察特异性荧光信号。快速诊断卡(LFD)可在田间15分钟内获得初步结果。
3. 基因分型与进化分析
针对病毒基因组高变区(VP2基因)进行全基因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构建系统发育树,可追溯疫情来源、监测病毒变异。纳米孔测序技术(MinION)已实现现场实时测序分析。
样本采集与运输规范
急性期优先采集EDTA抗凝血(4mL)和脾脏组织,恢复期采集血清样本。运输需使用三重包装系统,保持4℃冷链(病毒分离样本需-80℃冷冻)。跨境送检须遵守《国际危险品运输规则》UN3373标准。
当前非洲马瘟检测技术正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如微流控芯片整合核酸提取与检测全流程,人工智能辅助的病理图像分析系统等。检测实验室需定期参加WOAH组织的国际能力验证,确保检测结果的互认。在非疫区国家,建议对进口马匹实施21天隔离期,并采用"双试剂平行检测"策略以降低漏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