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蚀粒率检测技术规范
一、检测背景
二、检测项目及方法
1. 样本抽取与预处理
- 代表性抽样:依据国家标准(如GB 5491-1985)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确保样本覆盖批次的不同部位(表层、中层、底层)。
- 样本量要求:根据颗粒种类(小麦、玉米、稻谷等)确定最小样本量,通常不低于1 kg。
- 预处理步骤:
- 筛分除杂:使用标准筛去除杂质、碎屑。
- 干燥恒重:对高水分样本需烘干至标准含水率(如12%以下)。
2. 感官鉴定(核心项目)
- 目测虫蛀痕迹:
- 蛀孔特征:观察颗粒表面是否呈现圆形/椭圆形蛀孔(直径通常0.1~2 mm)。
- 蛀道痕迹:切开颗粒检查内部蛀道是否贯通或残留虫粪。
- 碎粒分析:
- 筛选因虫蛀导致的破碎粒,区分机械损伤与虫蚀破碎(虫蚀破碎粒边缘多呈锯齿状)。
- 虫体残留检查:
- 肉眼或放大镜观察样本中是否存在幼虫、成虫或虫蜕残留。
3. 实验室检测
- 显微镜观察(争议样本复检):
- 放大40~100倍检测蛀孔内部微观结构,确认是否有虫体分泌物或蛀噬纹路。
- 化学试剂检测:
- 使用碘液或荧光染色法标记蛀孔内残留的昆虫分泌物(如淀粉酶活性检测)。
- 称重分析:
- 计算虫蚀粒质量占比:虫蚀粒质量(g) / 总样本质量(g) × 100%。
4. 分级判定
- 依据国家标准(如《GB/T 5494-2019粮油检验》),按虫蚀粒占比划分等级:
- 一级粮:虫蚀率 ≤ 1.0%;
- 二级粮:虫蚀率 ≤ 3.0%;
- 不合格粮:虫蚀率 > 3.0%。
三、质量控制要点
- 人员培训:检测员需熟悉常见储粮害虫(玉米象、谷蠹等)的蛀食特征。
- 设备校准:定期校验天平、筛网孔径及显微镜精度。
- 环境控制:检测环境湿度≤70%,避免样本吸潮影响感官判断。
- 交叉验证:感官鉴定与实验室检测结果偏差超过5%时需重新检测。
四、现代技术应用
- AI图像识别:通过高分辨率扫描仪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识别虫蛀颗粒。
- 近红外光谱(NIRS):无损检测蛀孔内部成分变化,快速判定虫蚀程度。
五、检测意义
上一篇:五金产品及配件检测下一篇: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1
12
11
20
18
22
22
26
17
24
21
23
28
26
26
26
24
16
20
17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