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检测技术要点及检测项目
一、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检测的重要性
二、检测核心项目及技术要求
-
- 基准点设置:在远离施工扰动区域(距隧道洞口≥50m)设置3个以上稳定基准点,采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高程联测,精度需达到±0.5mm。
- 监测点布设原则:沿拱顶轴线每5
10m布置一个断面,每个断面至少设置3个监测点(拱顶中心、两侧拱腰)。特殊地质段(如断层、破碎带)需加密至23m间距。 - 埋设方法:植入带十字刻划的钢筋头或预埋球形棱镜,确保与初期支护结构刚性连接。
-
- 仪器选择:
- 高精度水准仪(如Leica LS15,精度±0.3mm/km)用于绝对沉降测量;
- 全站仪(如Trimble S9,测角精度0.5″)用于三维坐标监测;
- 收敛计(机械式或电子式)辅助监测水平收敛变形。
- 频率要求:
- 开挖后24小时内每2小时监测1次;
- 3天内每日2次;
- 稳定期后调整为每周1次,持续至二衬施工完成。
- 仪器选择:
-
- 在拱顶沉降监测断面两侧安装收敛测线,采用收敛计测量净空变化,精度需达0.1mm。
- 数据与沉降值联合分析,判断围岩变形模式(均匀沉降或偏压变形)。
-
- 埋设土压力盒(振弦式或光纤式)于围岩与喷射混凝土层间,监测接触压力变化。
- 在钢拱架关键节点安装应变计,分析支护结构内力分布。
-
- 同步监测施工扰动(爆破振动、机械荷载)、地下水位变化及降雨量,建立沉降与外部因素的关联模型。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四、工程应用案例
五、规范与标准依据
-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2020)
-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19)
- 《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5229-2019)
六、
- 基于BIM的数字孪生监测平台搭建;
-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DAS)的深度应用;
- 机器学习算法在变形预测中的工程化落地。
上一篇:虫蚀粒率检测下一篇:磺胺二甲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9
13
17
22
14
30
21
12
16
16
17
14
16
12
14
15
16
25
21
26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