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断拉伸试验
实验室拥有众多大型仪器及各类分析检测设备,研究所长期与各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始终以科学研究为首任,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检测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为全国科学材料研发领域服务平台。
立即咨询破断拉伸试验: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表征
引言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准确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是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估的核心环节。破断拉伸试验(Tensile Test to Fracture)作为最经典、应用最广泛的力学试验方法之一,为获取材料在单向拉伸载荷下的关键性能参数提供了标准化手段。它通过使试样承受逐渐增大的轴向拉力直至断裂,揭示材料从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直至最终失效的全过程行为。
一、 试验目的与核心参数
破断拉伸试验的核心目标是测定材料在静拉伸载荷作用下的以下关键力学性能指标:
- 弹性模量 (Elastic Modulus, E): 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应力与应变的比值,表征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刚度)。
- 屈服强度 (Yield Strength, σ_y): 材料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通常指产生0.2%残余塑性应变)时所对应的应力值。它是材料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指标。
- 抗拉强度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UTS 或 σ_u): 试样在拉伸过程中所能承受的最大名义应力值。它是材料抵抗最大均匀塑性变形能力的体现。
- 断后伸长率 (Elongation after Fracture, A): 试样断裂后,其标距部分的总伸长量(包含弹性回复)与原始标距长度的百分比。它表征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延展性)。
- 断面收缩率 (Reduction of Area, Z): 试样断裂后,缩颈处横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与原横截面积的百分比。它更敏感地反映材料的局部塑性变形能力。
- 应力-应变曲线 (Stress-Strain Curve): 试验过程中自动绘制的应力(载荷/原始横截面积)与应变(变形量/原始标距)的关系曲线图,直观展示材料的整个变形和断裂行为。
二、 试验设备与试样
-
试验机:
- 核心设备是配备有精密力值传感器和位移/变形测量系统的通用材料试验机。
- 试验机需具备足够的载荷容量(通常远高于试样的预期最大载荷)和精确的载荷控制与测量能力。
- 关键要求:高刚度框架确保加载轴线的同轴度,减少弯曲应力;高精度力传感器(通常优于±1%);稳定的加载速率控制。
-
夹具:
- 用于可靠地夹持试样两端,并将试验机施加的拉力有效传递到试样上。
- 根据试样形状(如圆柱、平板)和材料选择合适的夹持方式(如楔形夹、螺纹连接、销钉连接),确保夹持牢固,避免试样在夹持处打滑或过早断裂。
-
变形测量装置 (引伸计):
- 用于精确测量试样标距段内的变形量(应变)。
- 接触式引伸计: 通常用于测量屈服强度及之前的弹性变形和屈服点,精度高,但在试样断裂前需及时取下以避免损坏。
- 非接触式引伸计 (如视频引伸计): 利用光学原理测量变形,可全程跟踪直至断裂,尤其适合测量断后伸长率和观察缩颈行为。
-
标准试样:
- 试样的几何形状和尺寸需严格遵循相关国家标准(如GB/T 228.1)或国际标准(如ISO 6892-1, ASTM E8/E8M)。常用形状有圆形横截面试样和矩形横截面试样(板状试样)。
- 关键区域:标距 (Gauge Length): 试样中间用于测量变形的平行段长度。过渡圆弧: 连接标距与夹持端的圆滑过渡区,减少应力集中。
- 试样制备需保证表面光洁、无划痕,尺寸精确,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三、 试验步骤简述
- 试样准备: 精确测量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圆形试样测直径,矩形试样测宽和厚)和原始标距长度,并在标距段两端做标记。
- 装夹试样: 将试样正确安装在试验机上下夹具中,确保试样轴线与加载轴线重合,避免偏心受力。
- 安装引伸计: 在试样标距段上小心安装引伸计(若使用接触式)。
- 设定参数: 在试验机控制软件中设定试验标准、试样信息、目标参数(如测屈服、测抗拉、测断后伸长率等)、试验速率(通常包括弹性段的应力速率控制和屈服后的应变速率控制)。
- 开始试验: 启动试验机,按设定速率施加拉伸载荷。试验机控制系统自动记录载荷、位移、变形(应变)数据。
- 数据采集与监控: 实时监控应力-应变曲线。在屈服点附近(接触式引伸计)或预期断裂前(非接触式引伸计),可能需要按规程取下引伸计。
- 试样断裂: 持续加载直至试样发生断裂。
- 断裂后测量: 小心取下断裂试样,将断裂的两部分紧密对接,精确测量断裂后的标距长度(用于计算断后伸长率A)和缩颈处最小横截面积(用于计算断面收缩率Z)。
- 数据处理: 试验软件根据记录的载荷-位移/变形数据以及原始和断裂后的测量值,自动计算并输出各项力学性能指标(E, σ_y, UTS, A, Z)和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四、 结果分析与解读
-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弹性阶段 (O-A): 直线段,斜率即为弹性模量E。卸载后变形完全恢复。
- 屈服阶段 (A-B): 应力超过比例极限后,材料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对于有明显屈服点的材料(如低碳钢),会出现上屈服点(σ_uy)和下屈服点(σ_ly);无明显屈服点的材料(如铝合金、铜合金),则规定产生0.2%残余塑性应变时的应力为屈服强度σ_y0.2。
- 均匀塑性变形阶段 (B-C): 屈服后,材料继续变形需要更大的应力,表现为加工硬化。此阶段变形沿标距均匀分布。应力最大值点C对应的应力即为抗拉强度UTS。
- 局部塑性变形阶段 (缩颈阶段) (C-D): 达到UTS后,试样局部区域开始发生显著截面收缩(缩颈),变形集中在缩颈区域。名义应力下降,但缩颈处的真实应力仍在增加。
- 断裂点 (D): 试样在缩颈处最终断裂。
-
关键参数意义:
- 高弹性模量 (E): 材料刚度高,在载荷下不易发生弹性变形(如桥梁用钢)。
- 高屈服强度 (σ_y): 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强,不易发生永久变形(如高强度螺栓)。
- 高抗拉强度 (UTS): 材料能承受的最大均匀塑性变形载荷(如起重钢缆)。
- 高断后伸长率 (A) / 高断面收缩率 (Z): 材料塑性好,韧性高,能吸收更多能量才断裂,不易发生脆性破坏(如汽车防撞梁用钢)。低A/Z值则表明材料脆性较大。
五、 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
- 试样因素: 几何形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材料均匀性(如内部缺陷)。
- 设备因素: 试验机刚度、同轴度、力传感器精度、引伸计精度和标定状态。
- 试验条件: 加载速率(应变速率)、试验温度、夹持方式(是否打滑或产生附加应力)。
- 操作因素: 试样装夹是否对中、引伸计安装是否正确、参数设置是否准确、断裂后测量是否规范。
- 环境因素: 实验室温湿度(尤其对某些高分子材料)。
六、 应用领域
破断拉伸试验的应用极其广泛,几乎涵盖所有涉及材料性能评价的工业和研究领域:
- 金属材料: 钢铁、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的出厂检验、质量监控、工艺开发(热处理、冷加工效果评估)、新材料研发。
- 高分子材料: 塑料、橡胶、纤维、薄膜等的力学性能表征。
- 复合材料: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沿纤维方向的拉伸性能评价。
- 建筑材料: 钢筋、钢丝、预应力钢绞线、土工布等的性能测试。
- 汽车与航空航天: 零部件材料选型、安全性能验证。
- 科研与教育: 材料变形与断裂机理研究、力学课程教学实验。
破断拉伸试验作为一项标准化、基础性的力学测试方法,通过相对简单直观的过程,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数据。其测得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等关键参数,是评价材料刚度、强度、塑性和韧性的核心依据。严格遵守试验标准规范、确保设备精度和操作正确性,是获得可靠、可比试验结果的根本保障。深入理解拉伸试验的原理、过程及结果含义,对于材料工程师、设计师和研究人员有效利用材料性能、保障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