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组型检测:核心检测项目与临床应用
一、染色体组型检测的核心技术项目
1.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G显带技术)
- 原理:通过细胞培养、秋水仙素阻滞分裂中期细胞,经胰酶消化和吉姆萨染色(G显带),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条带模式。
- 检测内容:
- 数目异常:如唐氏综合征(21三体)、爱德华氏综合征(18三体)。
- 结构异常:易位(如罗伯逊易位)、倒位、缺失(如猫叫综合征的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
- 分辨率:约5-10 Mb,无法检测微小变异。
- 适用场景:流产组织分析、先天性畸形筛查、原发性闭经/无精症诊断。
2. 荧光原位杂交(FISH)
- 原理:使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靶序列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特定染色体区域。
- 检测内容:
- 微缺失/微重复:如22q11.2缺失综合征(DiGeorge综合征)。
- 融合基因: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BCR-ABL融合基因。
- 非整倍体快速检测:产前羊水或绒毛样本的13/18/21/X/Y五体筛查。
- 优势:快速(24-48小时)、针对性强,适用于已知靶点的检测。
3.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
- 原理:基于芯片技术,全基因组扫描拷贝数变异(CNV)和杂合性缺失(LOH)。
- 检测内容:
- 微缺失综合征:如Prader-Willi综合征(15q11-q13缺失)、Angelman综合征。
- 致病性CNV:与自闭症、智力障碍相关的基因组失衡。
- 分辨率:可达50-100 Kb,检出率比核型分析高10-15%。
- 适用人群:不明原因发育迟缓、多发畸形患儿的一线检测。
4. 下一代测序技术(NGS)
- 技术类型:
- 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检测编码区单核苷酸变异(SNV)。
- 全基因组测序(WGS):覆盖全基因组,包括非编码区。
- 临床应用:
- 单基因病诊断(如脊髓性肌萎缩症、囊性纤维化)。
- 复杂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分析(如乳腺癌BRCA1/2突变)。
二、检测项目的选择与临床意义
1. 产前诊断
- 核型分析:适用于高龄孕妇(>35岁)或超声异常胎儿。
- NIPT(无创产前检测):通过母血游离DNA筛查常见三体,但需核型或FISH确诊。
- CMA:推荐用于超声结构异常胎儿的全面评估。
2. 生殖遗传
- 反复流产夫妇:核型分析排查平衡易位携带者。
- 男性无精症:Y染色体微缺失(AZF区域)FISH检测。
3. 肿瘤遗传学
- 实体瘤:CMA检测拷贝数变异指导靶向治疗(如HER2扩增)。
- 血液肿瘤:FISH检测特定融合基因(如PML-RARA融合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4. 儿童遗传病
- 智力障碍/自闭症:CMA为首选,检出致病性CNV的比例达15-20%。
- 多发畸形:核型分析与CMA联合应用。
三、检测流程与注意事项
-
-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 羊水、绒毛(产前诊断)。
- 骨髓或实体瘤组织(肿瘤检测)。
-
- 核型分析无法检测低比例嵌合体(<5-10%)。
- CMA不能检测平衡易位或单亲二倍体(需结合STR分析)。
-
- 需区分临床意义明确的变异(致病性/可能致病性)与意义未明变异(VUS)。
- 家系验证(如父母样本)对判定新生变异至关重要。
四、未来发展方向
结语
上一篇:硝基咪唑检测下一篇:石油钻修井用吊具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