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内标准基因检测:核心检测项目详解
一、内标准基因检测的核心项目
-
- 目的:确认目标内标准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存在性,避免因基因缺失导致检测失效。
- 方法:
- PCR扩增:使用特异性引物扩增目标基因片段(如TaACTIN、TaTUBULIN等)。
- 电泳分析: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扩增产物大小是否符合预期。
- 测序验证:对扩增片段进行Sanger测序,与数据库(如NCBI)中的参考序列比对。
- 意义:确保后续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假阴性结果。
-
- 目的:评估候选基因在不同组织、发育阶段或环境条件下的表达稳定性。
- 方法:
- qRT-PCR定量:检测基因在根、叶、籽粒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
- 统计学评估:利用GeNorm、NormFinder等软件分析基因表达的变异系数(CV值),筛选稳定性最佳的内参。
- 案例:研究发现,小麦中TaEF1α(延伸因子1α)在干旱胁迫下表达较TaACTIN更稳定。
-
- 目的:确认内标准基因的特异性,避免与非目标序列(如小麦近缘种、微生物污染)交叉反应。
- 方法:
- Blast比对:通过NCBI等数据库分析基因序列的特异性。
- 跨物种扩增实验:检测引物在近缘物种(如大麦、黑麦)中的扩增能力。
- 意义:防止假阳性结果,提高检测准确性。
-
- 目的:确定内标准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单拷贝或多拷贝)。
- 方法:
- Southern Blot:通过限制性酶切和探针杂交分析基因拷贝数。
- 数字PCR(dPCR):绝对定量目标基因的拷贝数。
- 应用:单拷贝基因(如TaSBEIIb)更适合用于转基因定量检测。
-
- 目的:评估内标准基因在特定实验场景中的适用性(如病原检测、胁迫响应研究)。
- 流程:
- 对照实验:在目标实验条件下(如接种赤霉病菌、高温处理),同时检测内参基因和目标基因的表达。
- 数据归一化:验证内参基因能否有效校正目标基因的表达波动。
- 案例:TaUBQ(泛素基因)在病原侵染实验中表现稳定,适用于小麦抗病研究。
二、检测技术方法
- 常规PCR:快速验证基因存在性及引物特异性。
- 实时定量PCR(qPCR):定量分析表达稳定性与拷贝数。
- 高通量测序(NGS):辅助筛选新型内标准基因。
- 生物信息学工具:GeNorm、BestKeeper等用于稳定性排名。
三、应用领域
- 品种鉴定:利用单拷贝内参基因(如TaSPS)区分小麦品种。
- 转基因检测:通过内参基因校正外源基因(如Bt基因)的拷贝数。
- 病害诊断:在赤霉病、锈病检测中校正病原菌DNA含量。
- 胁迫研究:分析干旱、盐胁迫下目标基因的差异表达。
四、挑战与趋势
- 挑战:小麦为六倍体,基因组复杂,需筛选多倍体兼容的内参基因。
- 趋势:开发多内参联合校正体系(如TaACTIN + TaGAPDH),提升检测稳健性。
五、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1
2
2
7
6
7
9
9
7
8
9
10
8
12
14
12
11
15
12
11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