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二、主要检测项目与方法
1. 常用检测技术
-
- 原理:利用HIV抗原包被微孔板,捕捉样本中的抗体,通过酶标二抗显色判断结果。
- 特点:灵敏度高(>99%),但需实验室设备,耗时2-4小时。常用于初筛。
-
- 优势:自动化程度高,通量大,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优于ELISA,可检测低浓度抗体。
-
- 样本类型:血液、唾液或尿液(如OraQuick)。
- 适用场景:社区筛查、急诊和资源有限地区,15-30分钟出结果,但需确认试验。
-
- 检测靶标:同时检测HIV-1/2抗体和p24抗原。
- 窗口期:缩短至感染后2-3周(传统抗体检测为3-12周),显著提升早期诊断率。
2. 样本类型
- 静脉血/指尖血:最常用,抗体浓度高,结果稳定。
- 唾液/尿液:无创采集,但抗体含量低,灵敏度略低。
三、检测流程与结果解读
1. 筛查流程
- 初筛试验:使用ELISA、CLIA或快速检测法。
- 复检:初筛阳性样本需用另一种方法复测,排除操作误差。
- 确认试验:复检阳性者需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或核酸试验(NAT)确诊。
2. 结果解读
- 阴性结果
- 提示未感染,但需结合“窗口期”(感染后至抗体产生的时期)判断。高风险人群建议3个月后复检。
- 阳性结果
- 初筛阳性须经确认试验验证。若确认试验阳性,诊断为HIV感染;若不确定,需结合NAT或随访检测。
四、适应人群与临床意义
1. 推荐检测人群
- 高危行为者(如无保护性行为、静脉药瘾者)。
- 性传播感染(STI)患者、孕妇(产前筛查)。
- 术前、输血前及职业暴露后监测。
2. 临床价值
- 早期干预:确诊后立即启动ART,降低病毒载量,延缓艾滋病进展。
- 阻断传播:通过“治疗即预防”(TasP)策略,减少母婴或性传播风险。
- 流行病学监测: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五、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1. 窗口期的影响
- 第三代抗体检测窗口期为3-12周,第四代联合检测缩短至2-3周。窗口期内可能漏检,需结合核酸检測(NAT)或随访。
2. 假阳性/假阴性风险
- 假阳性:自身免疫病、妊娠或技术误差可能导致,需确认试验排除。
- 假阴性:窗口期、免疫抑制状态(如晚期艾滋病)或亚型变异(如HIV-2)。
3. 伦理与隐私
- 检测需遵循知情同意原则,确保结果保密,并提供检测后咨询。
六、最新进展与指南推荐
- WHO建议:推广第四代联合检测和自检试剂,扩大筛查覆盖率。
- 家庭自检:美国FDA批准居家HIV检测套件(如OraQuick),提高可及性。
- 整合检测策略:抗体筛查与病毒载量监测结合,优化个体化治疗。
七、总结
转成精致网页
上一篇:致倦库蚊成蚊形态鉴定检测下一篇:平均红细胞体积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48
63
43
47
47
49
53
44
47
53
57
42
44
31
35
31
24
28
29
33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