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成蚊形态鉴定检测技术详解
一、致倦库蚊的分类地位
- 学名:Culex quinquefasciatus Say, 1823
- 科属: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库蚊属(Culex)→库蚊亚属(Culex)
- 近缘种:与淡色库蚊(Cx. pipiens pallens)、尖音库蚊(Cx. pipiens pipiens)形态相似,需重点区分。
二、形态鉴定检测项目
1. 头部特征检测
- 触角:雌蚊触角鞭节短毛稀疏,雄蚊触角羽状发达。
- 口器:刺吸式口器,雌蚊下颚须短(约为喙长的1/4),雄蚊下颚须长于喙。
- 复眼:无特殊斑纹,呈深褐色。
2. 胸部特征检测
- 中胸盾片:覆盖深褐色鳞片,中央具一条模糊的浅色纵纹。
- 侧板:前胸后背片具少量淡色鳞片,中胸侧板无白斑。
- 翅基鳞:翅前缘脉基段(亚前缘脉)覆盖深褐色窄鳞,无白色鳞片混生。
3. 翅脉与翅鳞检测
- 翅脉:翅脉上覆盖深褐色窄鳞,翅尖较圆钝。
- 翅室:第二纵脉(R2+3)分叉点位于翅中室末端附近。
4. 腹部背板检测(关键鉴别点)
- 腹节背板:第Ⅱ-Ⅵ腹节背板基部具明显的银白色横带,边缘呈锯齿状,与深褐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 腹节腹板:腹板浅黄色,无显著斑纹。
5. 足部特征检测
- 股节与胫节:各足股节和胫节无白色环纹,整体呈深褐色。
- 跗节:后足跗节全暗,无白色环(区别于淡色库蚊)。
6. 尾器(雄蚊)检测
- 抱肢:基节粗短,端节末端具梳状齿;阳茎侧板中叶末端钝圆,无刺突。
三、检测流程与操作规范
1. 标本采集与预处理
- 采集方法:使用诱蚊灯、人诱法或吸蚊管捕获成蚊。
- 固定保存:乙醇(75%)或乙酸乙酯熏蒸后针插保存。
2. 显微镜观察步骤
- 整体观察:置于体视显微镜下(40-100×),记录体长、翅长等基本数据。
- 局部解剖:
- 用解剖针分离翅、足、尾器等部位。
- 使用10% KOH溶液浸泡10分钟以透明组织。
- 关键部位染色:乳酸酚棉蓝染色(针对鳞片细节)。
3. 形态比对与判定
- 数据库参考:对照《中国蚊科志》《蚊虫分类图谱》等权威资料。
- 近缘种鉴别:
- 淡色库蚊:腹节背板白色横带较宽且边缘平直,后足跗节具白环。
- 三带喙库蚊:喙中段具白环,翅鳞宽大。
4. 分子生物学辅助鉴定
- DNA条形码检测:扩增COI基因(引物:LCO1490/HCO2198),测序后比对GenBank数据库。
- 特异性PCR:针对Cx. quinquefasciatus的ITS2或Ace-2基因设计引物。
四、常见误判与注意事项
- 标本损伤:翅鳞脱落或腹部破损可能导致误判,需结合多特征综合判断。
- 环境变异:寒冷地区个体可能体色加深,需参考地理种群差异。
- 杂交种干扰:与淡色库蚊杂交后代可能呈现中间形态,需结合分子鉴定。
五、检测意义与应用
- 疾病防控:明确蚊种分布,评估西尼罗热、淋巴丝虫病传播风险。
- 抗药性监测:区分不同蚊种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
- 生态研究:分析蚊媒与气候、生境的关系。
六、参考文献与工具推荐
- 鉴定工具:Dichotomous Key to Culex Species(WHO推荐检索表)。
- 数据库:Mosquito Taxonomic Inventory (MTI), BOLD Systems.
转成精致网页
上一篇:Li+检测下一篇: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筛查检测


材料实验室
热门检测
42
46
44
48
52
43
46
52
56
41
41
28
34
30
23
27
28
32
26
28
推荐检测
联系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