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选仪检测项目详解
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选仪作为公共场所防疫筛查的重要工具,其性能直接影响人体温度初筛的准确性和效率。针对该设备的检测需围绕核心功能展开,通过专业测试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下仍能稳定运行。检测需依据国家标准《JJF 1107-2023 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校准规范》及相关行业技术要求,覆盖仪器硬件性能、软件算法、环境适应性等全方位指标。
核心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
1. 示值准确性检测:通过黑体辐射源模拟人体表面温度(35℃-42℃范围),在标准温度点(如36.5℃、37.3℃、38.0℃)进行多点比对,误差应≤±0.3℃(工业级设备要求≤±0.5℃)。需测试不同距离(建议1-3米)、不同角度(±15°偏转角)下的测量稳定性。
2. 重复性检测:对同一恒温黑体连续测量10次,计算标准偏差应≤0.2℃。重点考察设备在长时间运行(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时的数据波动情况。
3. 响应时间测试:要求温度捕获时间≤0.5秒,从启动测量到显示结果的系统响应时间≤1秒,满足大客流快速筛查需求。
4. 环境适应性验证:包括高温(40℃±2℃)、低温(5℃±2℃)、湿度(85%RH)等极端条件下的性能测试,温度示值偏差应控制在±0.5℃范围内。
5. 抗干扰能力测试:模拟强光(80000Lux照度)、电磁干扰(3V/m场强)等复杂环境,检测设备是否出现误报或数据异常。
补充检测项目
• 报警功能验证:预设温度阈值(通常37.3℃)的报警响应准确性,需测试边界值(±0.2℃区间)的触发灵敏度
• 光学系统校验:测量视场角、空间分辨率等参数,确保1米距离处的测量光斑直径≤3cm
• 软件功能测试:包括数据存储容量、图像识别准确率、网络传输稳定性等智能化功能验证
检测流程与注意事项
标准检测流程需包含设备预热(≥15分钟)、环境参数记录、多点校准等准备环节。现场检测时应避免强对流空气、反射表面等干扰因素,建议使用经计量认证的扩展不确定度≤0.1℃的黑体辐射源作为基准。定期检测周期建议不超过12个月,高频使用场所应缩短至6个月。
通过系统化检测可有效预防因设备漂移导致的误筛漏筛,确保在车站、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实现精准高效的体温初筛,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